阿维塔和赛力斯跟华为合作,成了中国最强的“合伙人”,现在引望的股东里都有他们。反观奇瑞、北汽、一汽这些车企,可能因为没抓住机会,错失了和华为深度合作的好时机。
最强合伙人为何崛起
咱们今天来聊聊,为什么“中国最强合伙人”——华为+长安阿维塔+赛力斯这个组合能火起来?而奇瑞、北汽、江淮、一汽、东风这些传统车企,却错过了躺着赚百亿的机会,只能干瞪眼?
事情还得从2019年开始说起。那时候,华为开始认真考虑和汽车厂商合作造车了。
2019年1月15日,华为高管何利扬代表华为跟长安汽车签了合作协议,双方决定一起造车。当时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和长安当时的总裁朱华荣都到场见证了这个重要时刻。
紧接着,1月18日,何利扬又跟小康股份的张兴海签了协议,两家也准备联手做车。
之后几年,华为陆续和北汽、广汽也签了合作意向。甚至和东风、一汽、奥迪这些大厂也有战略合作,但奇怪的是,这些合作在2019到2022年之间,都没啥实质性的进展。
反而是长安阿维塔、小康股份(也就是赛力斯)、北汽和广汽这四家,在这段时间里真正把合作落地了,开始有了实质性成果。
到了2022年和2023年,奇瑞也开始动脑子了,他们用星纪元平台去打造智界S7,或者反过来用智界S7平台去打造星纪元ES,两边押宝,想捞点好处。
江淮这边呢,跟华为合作的尊界项目一直到2024年才开始建超级工厂,有点慢了。
2023年3月27日,广汽董事会以11:0全票通过,直接下马了和华为合作的埃安HI模式项目,这也意味着他们错失了入股引望的机会,真是可惜。
所以说,为啥华为和长安阿维塔、赛力斯能走到一起,成为“最强合伙人”?关键就在于他们抓准了时机,动作快、执行力强,而且有共同的目标和资源互补。
而那些没抓住机会的车企,不是不想搞,是反应慢了,或者合作没落到实处,最后只能看着别人赚钱,自己干着急。
北汽与华为合作失利
北汽以前靠着和奔驰合作,赚了不少钱。2019年到2022年,北汽跟华为搞了一个HI模式,推出了极狐阿尔法S,结果这个合作并没有给北汽带来预期的收入。
到了2023年到2024年,北汽又跟华为合作搞了一个享界品牌,结果享界S9上市之后销量也不太理想,远没达到预期。
2023年的时候,华为车BU(也就是负责汽车业务的部门)拿着ADS 2.0系统、鸿蒙座舱这些核心技术,估值达到了1150亿元。
华为希望把“引望”打造成一个智能网联平台,跟国内主要的主机厂一起合作,帮助车企把车造得更好。但华为内部也在“赛马”,小徐总和车BU的CEO靳玉志主要负责的是HI模式和零部件供应;而余承东则主攻智选车模式。
2023年9月到10月,华为智选车模式下的问界M7一炮而红,成了爆款。
2023年11月9日,余承东拉上了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成立了“鸿蒙智行生态联盟”。当时这个联盟里只有赛力斯有两款车在卖,就是问界M5和问界M7,而智界S7是联盟成立后的第一款车型。
赛力斯的问界M7卖得特别火,但阿维塔11和阿维塔12就比较冷清。
因为阿维塔背后有长安和军工背景,算是华为HI模式里的“带头大哥”,再加上HI模式和智选车模式之间在内部“赛马”,阿维塔也不甘心输给隔壁的赛力斯,所以小徐总一直在积极推动他们的发展。
长安华为成立智能系统公司
2023年11月25号,长安汽车和华为签了个《投资合作备忘录》,打算一起成立一家专门做汽车智能系统的公司。双方约定,各自在这家新公司里的持股比例不超过40%。
到了2024年1月16号,华为那边就把这家目标公司“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给注册好了。这个项目的股权分配和安排,据说还是任老亲自盯着的。
一开始华为这边有点担心,怕引望的股份不够分,搞不好会闹出股权分配的问题。
当时小徐总更倾向于走“HI模式”的长安,也就是华为深度参与的模式;而大嘴哥则更偏向于“智选车”或者说是鸿蒙智行那边的赛力斯。
2024年1月16号,在长安的一个合作伙伴大会上,朱董事长从长安自身利益出发,公开表态反对大嘴哥那边的方案,搞得场面有点尴尬。不过后来双方又多次见面沟通,最后还是握手言和了。
根据华为内部的判断,引望的股权其实挺稀缺的,而且当时很多主机厂对这事也看不太懂,可能根本没意识到这个机会有多重要。所以华为给各家主机厂的股权分配,大概率不会超过10%。
而长安和华为是引望的两个发起人,而且长安还有央企背景,再加上之前签的备忘录里明确说最高持股不超过40%,所以最后他们俩达成了一种折中方案:阿维塔(长安和华为共同打造的品牌)持有引望10%的股份,同时长安还拥有优先购买权,再拿10%。
至于赛力斯那边,因为是民营企业,背后还有东风当大股东,外界猜测他们的股权可能在5%到8%之间。
赛力斯与华为深度合作
张兴海这次是真看明白了,也看透了和全球ICT巨头华为、还有中国最强的合作伙伴余承东之间的合作潜力。那时候他可能还没想到,赛力斯有一天能冲到万亿市值的规模,而引望这个项目更是有着惊人的增长空间。
说白了,赛力斯是华为车BU、鸿蒙智行和引望这些大动作背后的关键推手,可以说是“开疆拓土”的第一功臣。再加上张兴海这人说话有分量,话语权够足,所以整个事情就更显得关键了。
现在,民企赛力斯和央企长安阿维塔在引望的投资上是平起平坐的,都拿了10%的股份,跟华为这个最强合伙人一起坐上了主桌。这说明两家公司现在在引望这件事上,地位是相当的。
不过有意思的是,长安阿维塔和赛力斯既是引望的共同合伙人,又是彼此的竞争对手。长安一直是中国自主品牌里的前五强,以前还是赛力斯的甲方,甚至有点“大哥”的感觉。但随着赛力斯这几年势头越来越猛,现在反而在某些场合已经压过长安一头了。
就在2024年8月20日,阿维塔科技在重庆和华为签了个大单,就是买下华为持有的引望10%的股权,价格是115亿人民币。而且阿维塔还拿到了一个董事提名权,算是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引望的话语权。
付款计划分三期:
- 第一期:2024年10月付23亿;
- 第二期:2025年3月初付57.5亿;
- 第三期:剩下的34.5亿之后再付。
总之,这场合作不仅让赛力斯和长安阿维塔都吃到了红利,也让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又往前走了一大步。未来怎么看,还真不好说,但至少现在,大家都站上了同一条船。
赛力斯收购引望10%股权
2024年8月25号晚上,赛力斯发了个公告,说他们在8月23号的时候,公司第五届董事会第十五次会议已经通过了几个重要议案,其中就包括这次重大资产重组的方案。简单来说,就是赛力斯旗下的全资子公司——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准备用现金的方式,买下华为手里持有的引望公司10%的股权,总共要花115个亿人民币。
买完之后,赛力斯有权提名一个董事进引望的董事会,算是有了话语权。付款分三期来,挺有节奏的:
- 第一期:2024年10月份先付23亿;
- 第二期:2025年2月份再付57.5亿;
- 第三期:剩下的34.5亿会在后面支付。
而且到了2025年3月31号之前,阿维塔和赛力斯都要把第二笔投资款打给引望。
根据深圳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公示信息,引望现在的管理层也出来了:徐直军是董事长,余承东和朱华荣是副董事长,白熠、靳玉志、卞红林、张兴海是董事,其中靳玉志还兼任经理。
张兴海这一步棋下得挺大,他不仅跟华为搭上了,还同时锁定了中国最强的两个合作伙伴:华为和宁德时代。这说明他想在新能源车这块儿走得更稳、更远。
到了2025年9月29号,赛力斯提前把第三期的34.5亿付给了华为,也就是说,原本分三期的付款,提前完成了全部支付。
张兴海还公开表示:“这次入股引望,标志着我们跟华为的合作从原来的业务合作升级成了‘股权+业务’的全面绑定。未来我们要一起实现问界品牌年产销百万辆的目标。”
所以说,现在华为可以说是赛力斯最强大的合伙人了,双方的关系更紧密了,未来的合作也更有看头。
赛力斯超越BBA之路
好,我来用更口语化、轻松一点的方式改写这段内容:
---
赛力斯问界,现在可是中国第一豪华车品牌了。宁德时代也跟他们搞了个“厂中厂”,直接成了赛力斯最铁的合伙人之一。
过去两年,张兴海可真是忙得不行。一边是车库里堆满了车,另一边呢,赛力斯是中国第一家按照华为的高标准和工业4.0标准,建成了百万产能的超级工厂,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这架势,简直是要把BBA(宝马、奔驰、奥迪)干趴下啊!
再说说张兴海,那真是财大气粗。他花的钱,跟比亚迪、吉利差不多,动不动就是几十亿。比如:
- 25亿买下了AITO问界的商标和专利;
- 81.64亿从龙盛手里买回了赛力斯超级工厂;
- 2024年给股东分了20.84亿;
- 给华为付了115亿;
- 还花了220亿买华为的ADS系统和鸿蒙座舱方案;
- 2025年又准备分5.06亿;
- 投资40到50亿做M7车型的技术升级;
- 全球研发中心投了31亿;
- 建设全球汽车公园花了51.6亿……
这些钱可不是乱花的,赛力斯是在干大事——超越BBA,打造全球豪华品牌,还要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
而且,赛力斯还有最强的合作伙伴,不光是造车,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模型这些风口,它一个都不落下。
干就完了!现在看来,乙方和小兄弟赛力斯,势头已经压过了一些央企,比如长安,未来真的有可能杀出重围。
---
这样读起来是不是更接地气、更有节奏感?需要我再调整风格也可以哦~
华为引领智能汽车变革
最近,长安和朱华荣动作可不少,真是有点“风起云涌”的感觉。
7月29号,一个注册资金比东风还大的第三家汽车央企——新长安正式成立了。这事儿挺大,说明国家在汽车领域又有了新布局。
没过几天,长安的董事长朱华荣就带着新任总裁去拜访了任正非,这可不是普通的走访,而是新央企在智能化和全球化转型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他们还顺道去了华为,见了徐直军和余承东,看来是想跟华为多聊聊合作的事儿。
另外,荣耀之前的一个高管邓海荣现在成了长安深蓝的新CEO。还有阿维塔那边也换了新董事长,销量从19万到20万辆,眼看就要准备去港股上市了。
再看看时间线,2025年4月22号,引望的CEO靳玉志发布了华为ADS 4系统和鸿蒙座舱,这下子整个行业都关注起来了。
现在,中国所有的央国企主机厂几乎都开始主动拥抱华为了,这说明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不过,前文提到为什么像奇瑞、北汽、江淮、一汽、东风这些企业都不入股引望呢?其实,引望是在2024年1月才成立的,后来余承东公开呼吁一汽等车企入股,徐直军也多次强调引望是一个开发平台。
而奇瑞董事长尹同跃甚至公开说要“给华为打钱”,可见他们对华为的认可。
但为什么其他主机厂只能看着引望发展而自己却插不上手呢?本文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时机不对,引望成立得比较晚,很多车企已经错过了最佳入股时机;
二是战略方向不同,有些车企可能更倾向于自己搞技术,而不是依赖华为;
三是资源分配问题,很多车企可能把重点放在自己的品牌和项目上,没有太多精力去参与引望这样的新平台。
总之,现在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确实越来越有话语权,而其他车企如果跟不上节奏,可能就会被甩在后面。
引望估值飙升,车企错失良机
咱们来用更口语化、更接地气的方式,把这段话重新说一遍:
第一点,余承东和靳玉志他们把“引望”这个项目包装得特别高大上,像是个遥不可及的“圣女”,让人觉得高不可攀。到了2024年,引望的估值至少能到2500亿到3000亿;2025年可能直接飙到4000亿到5000亿。这样一来,很多主机厂(就是那些造车的公司)看到这么高的估值,就有点望而却步了,不敢轻易下手。
第二点,现在大部分主机厂都开始抢着跟华为合作,用他们的ADS系统和鸿蒙座舱。其实跟引望的股东赛力斯和长安相比,差别也不大,但人家已经先一步上车了。
第三点,华为原本是想跟主机厂一起搞一个叫“博世智能网联平台”的东西,结果赛力斯一个人就扛起了大旗,帮华为车BU(汽车业务)实现了目标,而且2024年就已经盈利了。
所以,像奇瑞、北汽、江淮这些公司,虽然也想入股引望,但缺钱啊,有心无力,最后只能放弃了。一汽、东风研究了好久,结果一拖再拖,错过了最佳时机。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2024年大多数主机厂根本没看懂引望到底有多值钱。如果当时奇瑞、北汽、一汽-东风联合体能像赛力斯和阿维塔一样,拿出23亿来入股引望,三家世界五百强各占10%的股份,那每家都能赚个170亿到270亿。
具体算一下:假设2025年引望估值是4000或5000亿,减去1150亿(可能是之前的投资成本),剩下2850亿到3850亿,再按10%算,就是285亿到385亿。再减掉115亿(可能是前期投入),就是170亿到270亿。
你看,赛力斯的张兴海在9月29号付完第三期款的时候,就已经赚了200亿到300亿了。
所以说,央国企们全都错过了这次躺赢的好机会,真是可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