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德国安永(EY)咨询的一份分析报告显示,去年一年,德国汽车行业大约裁掉了51500个岗位,占整个行业百万人口中的7%,可以说损失很大。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到6月30日,德国工业就业人数减少了2.1%,降到542万,整整少了11.4万个岗位,其中汽车行业裁员几乎占一半。此外,裁员范围也不仅局限在汽车领域,德国机械制造业和金属生产分别减少了1.7万和1.2万个岗位。
从2019年起,德国工业企业已经裁减了大约24.5万人,降幅达到4.3%。伴随就业人数的缩减,德国工业产值也一直在走低,今年第二季度更是连续第八个季度出现下降,跌了2.1%。除了电子行业略有回升外,德国其他行业的销售额都在减少,作为德国工业的主要支柱——汽车行业,尤其遭遇了需求疲软和中国新能源汽车激烈竞争的双重冲击,再加上向电动车的转型带来的重大冲击,收入下降了1.6%。
在默克尔总理的领导下,德国曾率先提出“工业4.0”的创新概念,与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形成了鲜明对比。不过,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国制造2025”不仅按时完成,还提前超额实现了目标,而德国媒体则形象地把“工业4.0”贬低为“工业0.4”。来自汽车行业、工业整体以及就业人口的数据也佐证了媒体的点评,现如今的德国工业和制造业正面临二战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
或许,真正能帮德国解困的,还是得靠“工业0.4”的重新启动,不过,说起来靠谱挺难的。
德国工业如今遭遇的压力挺大:能源成本高得令人头疼、官僚繁琐国内需求乏力,又加上跟美国的贸易关系变得紧张。与此同时,中国的智能汽车已经开始强势进入欧洲市场,市场占有率迅速提升。据安永的报告显示,美方加征关税以及对华出口减少,对德国制造业的打击也很严重。像梅赛德斯-奔驰、大众、博世、大陆集团和采埃孚这些大公司,已经都宣布要削减在国内的成本支出。而保时捷打算大规模关闭其电池子公司Cellforce,也算是欧洲新能源转型道路上的一个挫折了。
安永发出警示说,这样的情况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对刚毕业的学生和年轻的工程技术人员找工作的影响肯定少不了。目前德国的汽车和机械制造行业招聘新人的数量,比以前少了不少。
不过,说起最近的动态,7月刚结束,大众汽车宣布要在中国投入168亿元人民币(24亿欧元),和地平线合作成立一家新公司,主要研究自动驾驶技术。而在3月24日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上的发言中,梅赛德斯-奔驰集团的董事会主席康林松也提到,奔驰打算向中国投资140亿元人民币,用于推出一系列新产品和科技,进一步丰富在华的乘用车和轻型商务车的本土化阵容。
再早一点,去年四月,宝马宣布要在沈阳大东工厂投入200亿元,这是继去年投资百亿做电池项目之后,又一大动作。宝马的新资金主要放在智能制造和技术创新上,目标是为2026年“新世代”车型的量产打好基础。可以看出,在中国汽车市场的争夺中,德国车企相比美国和日本同行,表现出更强的应变能力。比如,奥迪已经全面展开与中国科技巨头华为的智能汽车合作。也许,与中国企业合作,重新抢占中国市场,这才是提升德国汽车在全球竞争力的真正希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