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硬刚,产能提上去了质量会不会打折?华为技术会不会翻车?
有汽车博主曝光赛力斯汽车致全新问界M7供应商的联系函,要求10月28日前将供应能力提至日产1200辆,并且语气强硬强调立即开展实施必须按期达成。
这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月产能要冲到3.6万辆,比赛力斯董事长张兴海此前提及的月产能3万台再攀新高。
要知道就在9月23日全新问界M7刚刚上市,截至上市当日预售小订累计突破23万辆。
这火爆程度让整个行业都惊了,上市1小时大定破3万24小时大定突破4万。
赛力斯这次掀桌子硬刚产能瓶颈背后到底藏着啥狠招,这个问题值得咱们好好掰扯掰扯。
从表面看这就是一封普通的供应商函件,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背后牵扯的可不只是造车这么简单。
23万辆的订单积压意味着有23万个家庭在等着提车,有23万份信任压在赛力斯肩上。
要是交付慢了用户等急了转投别家怎么办,要是产能上去了质量下来了口碑砸了怎么办。
这一步棋走对了赛力斯就能在新能源赛道站稳脚跟,走错了可能就是满盘皆输。
2025年9月29日的死命令是临时起意?还是早有预谋?
先说清楚这事儿的关键节点,2025年9月29日赛力斯汽车致全新问界M7供应商的外协联系函在网络曝光明确要求全产业链在2025年10月28日前将日供应能力提升至1200车付,并且强调必须按期达成措辞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紧迫性。
这可不是随便喊喊口号,据供应链人士透露多家核心零部件供应商收到通知后连夜启动扩产计划,生产线紧急扩招连原本计划年底检修的设备都推迟了。
为啥偏偏选这时候,因为全新问界M7在9月23日上市后市场反响太火爆了。
截至上市当天预售19天小订累计突破23万辆,上市1小时大定破3万台24小时大定突破4万台。
这数字啥概念,说明市场需求远超预期要是再按之前的节奏慢慢来用户怕是要集体骂街,说好的华为智驾加增程爆款咋交付比等春晚还慢。
但咱得往前倒倒时间线,其实问界M7一直都是鸿蒙智行的销量担当。
2024年问界新M7全年累计交付19.7万辆成为新势力车型年度销冠,在新能源SUV市场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但进入2025年后由于产品换代的阵痛期老款M7销量有所下滑,今年前七个月累计销量仅为3.8万辆月均销量降至5400余辆,加上用户等待全新M7上市市场出现了观望情绪。
现在全新M7发布积压的需求瞬间爆发,赛力斯高层心里门儿清好口碑不能砸在交付上。
所以这次死命令看似突兀实则是被23万小订倒逼升级的必然结果,订单越多越不能怂要么咬牙硬刚产能要么等着被用户抛弃。
从2024年的19.7万辆年销量到2025年前七个月的月均5400辆,再到如今23万预售订单的井喷这条曲线清楚地告诉所有人,问界M7不是缺市场认可而是缺交付能力。
赛力斯这次把话说死把时间卡死,就是要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供应链的全面升级用速度抢回因换代流失的市场份额。
日产1200辆有多难?供应链上的隐形战场比造车还刺激
可能有人要问不就是每天多造点零件吗有啥难的,嘿您可别小看这1200辆背后的门道。
一辆问界M7光核心零部件就涉及200多家供应商,大到宁德时代等电池厂商供应的三元锂电池华为自研的智能驾驶计算平台华为乾崑智驾ADS 4小到座椅皮革车窗玻璃,哪个环节掉链子都不行。
举个例子电池产能一直是新能源车的卡脖子环节,2025年主流电池厂的产能基本都被头部车企瓜分完了。
赛力斯能拿到日产1200辆对应的电池供应量靠的是早期就和电池供应商签了保供协议,不仅提前支付了部分预付款锁定产能还通过投资合作换取优先级。
再比如华为的智驾系统虽然软件迭代快,但硬件比如激光雷达摄像头模组4D毫米波雷达得和代工厂同步升级产线,为了赶上进度代工厂把原本给其他品牌的订单往后挪了。
赛力斯自己也没闲着,这座投资40亿元打造的凤凰超级工厂以3000余台机器人及关键工序自动化的智造能力成为产能提升的核心支撑。
赛力斯为保障供应已推动部分核心供应商在厂区周边建厂并派驻团队驻厂协调,可以说这1200辆的日产目标逼得整个供应链从按部就班变成了冲刺跑连最下游的物流公司都新增了专线,就为了保证新车能当天下线当天发走。
供应链的复杂程度远超普通人想象,比如一块智能座舱屏幕从玻璃基板到触控模组再到显示面板涉及十几家上游供应商,任何一家产能跟不上整个屏幕就装不上车。
再比如华为乾崑智驾ADS 4系统需要的激光雷达单价就高达数千元,生产这种高精度传感器的厂家全球就那么几家产能有限,赛力斯要拿到足够的货必须提前半年下订单。
现在要在一个月内把日产能从几百辆拉到1200辆,相当于要协调200多家供应商同步扩产同步交付这难度不亚于指挥一场大型战役。
为啥非得是1200辆?背后是订单口碑与市场的三角博弈?
有人可能会琢磨为啥非得卡死1200辆每天这个数多一点少一点不行吗,这里头的学问可大了。
看订单压力23万小订意味着有23万潜在用户在等车,虽然小订转大定会有一定的流失但按照问界M7以往的转化率保守估计也有15到18万的真实订单需求。
要是按之前日均产能慢慢来全部消化完得大半年,用户等得越久流失风险越高尤其是现在新能源市场竞争激烈,小米SU7极氪007理想L6这些竞品都在疯狂抢市场谁敢保证用户不会等等党转投别家。
再看品牌口碑问界M7能火靠的是华为技术背书加增程式实用加高性价比的组合拳,全新M7升级了华为乾崑智驾ADS 4系统首搭舱内激光视觉方案。
但要是交付周期拖太久用户提车时发现竞品已经迭代新技术优惠大,大概率会吐槽早买早受罪这对品牌长期伤害极大。
2024年问界新M7能拿下19.7万辆的年销冠靠的就是产品力加交付力的双重保障,现在全新M7产品力更强了交付力要是跟不上那就是自废武功。
成本控制也是关键因素,生产线空转一天亏钱但过度扩招供应商又得加钱。
1200辆每天是经过精密计算的平衡点,既能保证在3到4个月内消化大部分订单预计2026年春节前完成主要交付,又不会让供应链成本爆炸。
换句话说赛力斯这是用极限产能倒逼整个体系升级既要速度又要质量还得算经济账,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次模拟推演的结果是对供应链承受力的精准测算。
从市场竞争角度看2025年新能源市场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谁能快速交付谁就能抢占用户心智。
小米SU7从发布到交付仅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创造了新势力的交付速度纪录,理想L6也在产能爬坡上展现了惊人的执行力。
问界M7要想在这场交付竞速赛中不落下风就必须拿出超常规的手段,1200辆每天的目标看似激进实则是在用速度换市场用交付赢口碑的必然选择。
产能提上去了质量会不会打折?华为技术会不会翻车?
这事儿在网上讨论得可热闹了咱挑几个典型问题唠唠,天天催供应商赶工车子会不会跟赶作业似的质量不过关。
短期可能会有小波动但概率极低,赛力斯这次不是单纯催速度而是要求供应商同步升级质检流程,比如电池出厂前要多做检测部件要额外把关。
毕竟华为和赛力斯都明白要是首批急着交付的车出了问题,后面23万小订用户的信任就全砸了。
而且赛力斯在9月26日开启全国交付时还让用户现场参与车辆终检验收动态路试AEB测试等环节,这种验收交付模式本身就是对品质的自信。
从凤凰超级工厂的自动化率来看关键工序实现自动化意味着人为失误的概率大幅降低,3000余台机器人的协同作业保证了生产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再加上华为在质量管控上的严苛标准每一辆问界M7下线前都要经过上百项检测,这套体系不会因为产能提升而打折扣。
华为智驾系统会不会因为赶工软件有bug,华为的智能驾驶系统华为乾崑智驾ADS 4本来就是预研一代开发一代量产一代,软件迭代本来就快而且核心算法可以通过云端OTA升级。
硬件只要按时交付后续功能可以通过远程更新补上,所以只要硬件不出问题智驾体验不会受太大影响。
全新M7首搭的舱内激光视觉方案后向固态激光雷达等硬件配置都是华为成熟技术的应用,这些技术在其他华为车型上已经验证过可靠性不存在翻车风险。
其他品牌会不会学这一招以后交付都这么卷,大概率会。
赛力斯这次硬刚供应链其实是给行业打了个样,用户愿意为快交付加好产品买单那车企就得想办法提升效率。
未来可能品牌会和核心供应商深度绑定甚至自建零部件生产线,交付周期大战只会越来越激烈。
从2024年问界新M7的19.7万辆交付到2025年全新M7的23万预售,这个增长曲线已经证明了市场对快速交付的认可。
说到底用户关心的不是你喊了多大的口号而是车什么时候能到手,质量能不能保证。
赛力斯这次把1200辆每天的目标公开出来就是把自己架在火上烤,要么按时完成赢得市场要么完不成被用户唾弃。
但从凤凰超级工厂的硬件实力华为的技术背书供应链的全面动员来看,这个目标虽然难但不是空中楼阁。
2026年春节前能不能看到大批问界M7车主晒提车照,咱们就拿交付数据说话。
赛力斯这步棋是赌命还是破局
说到底2025年9月底的赛力斯正站在一个路口,一边是23万小订用户的殷切期待一边是供应链的极限挑战。
下日产1200辆10月28日前达标的死命令表面看是为了消化订单,实则是在用速度换市场用交付赢口碑。
有人可能觉得这是赌命万一供应链崩了或者质量翻车口碑就砸了,但也有人认为这是破局在新能源赛道同质化严重的今天,谁能快把好产品交到用户手里谁就能抢占心智。
全新问界M7在9月26日就开启交付这速度已经证明了赛力斯的执行力,从上市到交付仅用了3天时间这在行业内几乎是创纪录的。
再看2024年问界新M7的19.7万辆年销冠成绩,证明赛力斯在产能爬坡和质量管控上是有经验的。
这次把目标拉到1200辆每天虽然是挑战极限,但不是盲目冒进而是基于市场需求供应链能力工厂产能的综合判断。
不管结果如何这场产能冲刺战已经给行业提了个醒,未来的竞争不仅是技术的PK是供应链管理用户服务的全方位较量。
小米SU7用两个月交付证明了速度的价值,理想L6用产能爬坡证明了执行力的重要性,现在轮到问界M7用1200辆每天的速度证明自己。
23万小订能不能顺利转化为真实交付,2026年春节前的交付成绩单会给出答案。
赛力斯这次把话说满把事做绝,要么成为行业标杆要么成为反面教材。
但从华为乾崑智驾ADS 4的技术实力凤凰超级工厂的智造能力200多家供应商的全面动员来看,这场硬仗不是没有胜算。
用户要的不是PPT造车也不是画饼充饥,而是实实在在能开上路的车。
赛力斯能不能用1200辆每天的速度打动用户咱们就等着2026年初的交付数据见分晓,到那时候市场会给出最公正的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