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加大,六座布局灵活,座椅带电动调节和加热,第二排还有电动扶手,这些细节足见特斯拉对舒适性的考量。隔音设计也有提升,乘坐体验更安静。
但生产和交付这两条线,却没能完全同步。第三季度,特斯拉全球生产44.7万辆,交付却高达49.7万辆,交付量同比增长7.4%,看似不错的成绩背后藏着不少隐忧。
国内销售端的表现就不那么乐观了。乘联会数据说,8月中国市场零售销量约5.7万辆,同比下降近10%,这数字让人心头一紧。
今年前八个月,累计销量36.1万辆,同比跌了6.9%,市场份额从6.5%滑落到4.8%。这不仅是销量滑坡,更是份额被蚕食的警讯。
新能源汽车整体热火朝天,特斯拉却在中国市场吃了苦头,原因复杂——竞争加剧,消费者选择多样,价格战成了必然。
特斯拉中国降价动作频频,4月22日宣布焕新Model Y首次全系推5年0息,首付7.99万元,月供约3060元,这招意在刺激购买欲望。
9月1日,续航830公里Model 3售价下调至25.95万元,距离发售不到一个月,降价幅度让人侧目,市场反应复杂。
降价背后,既是销量压力,也暴露出市场环境的激烈。特斯拉不甘心丢掉中国这块大蛋糕,动作频繁,却难免显得有些被动。
上海超级工厂正加紧扩产,特斯拉官方微博称“满电冲刺”,这背后是对产能瓶颈的硬抗,也是对交付压力的回应。
但产能扩张并非一蹴而就,配套设施、供应链稳定都得跟上,时间线紧凑,交付延后似乎无法避免。
股市这边,10月16日美股收盘特斯拉股价报428.75美元,跌幅1.47%,市值仍高达14256亿美元,却也反映出市场对未来仍存疑虑。
内外交织的压力下,特斯拉的中国故事愈发复杂。销量的下滑与价格策略的调整,产能的提升与交付的拖延——这是一场多方力量的拉锯。
对特斯拉而言,中国市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需要在竞争中找到新的平衡点,既不能失血过多,又不能盲目扩张。
消费者则在等待,更大的空间、更高的品质与更及时的交付,是他们心里最真切的期盼。
未来几个月,特斯拉如何调整节奏,上海工厂如何兑现扩产承诺,将决定这场博弈的下一步走向。
这场变局,未完待续——既有市场的波澜,也有技术与管理的考验,特斯拉的中国篇章,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