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给大伙儿爆个冷门咱们中国车圈2025年这半年,新能源跑得比兔子还快,民企、港股上市的企业甚至毛利率都蹦到了新高;但整个全球老牌车企们却全员“苦哈哈”,净利润降得让人心疼,甚至有的大牌直接玩起了“负增长”。你以为汽车行业又迎来春天?慢着,数据背后藏着的那些心酸账本和暗流涌动,不信你往下看——账收得越来越慢,钱付得越拖越久,利润像大姑娘的腰带,一会儿紧一会儿松,车圈这摊事儿比东北娃的“小鸡炖蘑菇”还复杂!
先来点儿刺激的,两大阵营分明一边是国内新能源民企笑得合不拢嘴,净利润率、毛利啥都涨,赛力斯、小米这些小鲜肉企业营收嗖嗖往上冲;另一边国际老牌车企,大奔特斯拉这些老大哥,利润缩水,净利润率甚至成了“负”,这脸都快挂不住了!
你要说全球车市风生水起?中国新能源车企愈战愈勇,民企毛利都涨了37%,净利润率4.2%;同期国际老巨头们,毛利率掉得比温州皮鞋还快,奔驰、福特、特斯拉通通在掉队。甚至连国企都只勉强“零增长”,毛利增速还来个-20%,净利润率也就“瘦巴巴”1.5%。新能源这匹黑马直接和那些传统车企拉开了十万八千里的距离,小米、理想这种新势力企业直接成了数据榜上的“网红”顶流。
但先别急着喊“赢麻了”——你有的车企收账快,付账却慢,把供应商攥得死死的,想起小品台词“宁让朋友恨,也不让供应商笑。”账面上风光无限,背地里可都是各家算盘精细着呢。留一个悬念这风光背后的金融压力,到底是怎么藏的?
从账本上解剖这场行业“大戏”。你看啊,整个汽车行业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是36天,其中文企只要19天,钱进账比谁都快,国企、国际车企则耽搁得久,一个拖48天,一个干脆63天。可你再瞅应付账款,格局就又变了国际大牌“爽快哥”,45天准时付款,民企活脱脱一“账龄绵长”108天才“下血本”,新能源车企更狠,112天账都欠出半年去了。
这会儿你要体验啥叫“上游惨,下游贪”?供应商一觉醒来,一只脚已经迈进了银行大门,等着拿钱。民企们嘴里喊着“共创双赢”,实则攥着钱心里美滋滋。东北大姨要都得拍大腿感慨这账翻转的速度,比我家饭锅还热闹!
数据再深扒点新能源车整个2025年毛利涨了25%,毛利率又从19%上升到20%;而老外们则集体“吃锅边子”,毛利率从15%掉到13%。最扎心的是老国企,毛利率只剩8%,增速还负的20%。这年头,连卖车都和卷麻辣烫似的,卷到最后还是没你啥事儿。
民企这边除了会赚钱,还能花钱,研发、销售一顿组合拳,费用率能拉到16%——你以为他们花钱不眨眼?其实人家是砸钱抢市场,拼完这个再拼下一个。新能源车企更夸张,费用率高达17%,为了科技感拼到“头发发量告急”也得干。
老百姓怎么看?你下楼问问隔壁开五菱的哥们、坐蔚来的大姨,谁都觉得比几年之前车子又新又便宜,科技还拉风,一面喊香一边又见后院起火——“咱花的钱都让谁赚走了?”
外头看着风平浪静,其实水底下已经翻腾着浪。他们账上盈收增长、利润翻红,个顶个的靓仔,但行业暗藏的负债和潜在矛盾可没闲着。海外车企,净利润扭成了负值,降到了-0.9%。特斯拉福特奔驰,久仰大名的国际大厂们,利润一全是“下坡路”。
别看新能源民企还在开心庆祝,压力其实也不小。毛利虽高,但费用像跳高——营销砸钱、研发烧钱,净利润率只敢比传统车企高半个点。咱普通消费者图一新鲜跑去买车,钱包刚刚鼓一阵,转眼这些高费用率又让钱“从人民手里到企业手里”,市场吃饱反手再割投资人和供应商的韭菜,表面风光其实风险巨大。
反观国企,毛利增速、净利润率全都低,一副“稳字当头、佛系竞争”的派头。可实际账期拖得比谁都久,48天才把应收账款结了,应付账款高达97天,真是把供应商能晾多久就晾多久。那种“皇帝不急太监急”,老板是老板,供应链快崩了。
反方观点也不少有人说新能源车这轮高速增长,是政策补贴+市场爆发一起催出来的,外表红火,实际“虚胖”。是不是这样,咱也不敢乱讲,但有目共睹的现象一旦市场风向一变,或者补贴再来点小动作,这一轮“纸面繁荣”还真能瞬间烟消云散。
来,爆个大瓜。你以为民企就是暴利收割机?其实今年表现特别“网红带货”的那几家,包括极氪、理想、小米、赛力斯,表面看着风头一时无两,实则账上风险隐患堆得厚实。以小米汽车为例,这货利润增长146%,看着牛哄哄的,可你再深扒背后毛利高、费用更高,拼营销投广告、烧钱抢市占率,明面上的繁荣掩盖了未来市场一旦变天的巨大不确定。
民企账收得嗖嗖快、账付得慢得离谱,供应商只能硬吃哑巴亏。拜托,整一个“民企血汗供应链”的另类故事。新能源的明星企业们为啥利好?背后窍门全靠产业链压榨,谁苦谁知道,人家的利润率一半在预算里,一半全是拖账拖出来的。
还有反转大戏,就是港股和海外车企表现和你以为的完全反着来。你看港股上市车企,毛利率从18%窜到20%,净利润率飙到8.3%,给人的感觉就是香港股市是新时期车企造富圣地。可一转眼,国内A股一地鸡毛,毛利率反降到14%,海外上市车企更惨,利润负增长。
法拉利、华晨中国这些豪华车品牌,利润“高得吓人”——人家华晨中国净利润率达到恐怖的295%(这小目标够花40年),法拉利都23%。可你再看宇通客车、小米汽车、长城汽车,也就10%、7%,别看一身“高科技”,到头也不过是“荷包瘦身”。
数据背后的本质是啥?民企的高成长其实是在高风险、快周转、拖账期、拼服务中完成的。一旦供应链“吃不了亏”,哪怕少一点政策红利,整个“繁荣帝国”可能分分钟现原形。
故事并不是表面这般“皆大欢喜”。疯狂补贴、营收猛涨只是纸面上的烟花,真正的挑战还在后头。首先市场表面平稳——订单、交付都没少,新能源新势力还在跑马圈地。可暗地里危机感加剧一场“账期大战”,供应商一再忍耐,资本热钱可能随时撤离,留下一地“烂账”谁收拾?
更夸张是应付账款时间标新立异。新势力车企应付账款逾半年,哪天供应链闹情绪,风行一夜打回原形。别以为钱在企业账上睡觉就万事大吉,行情一差,呲溜一下,连花钱买服务都没人干。民企费用率高企,研发烧钱不断推高盈利门槛,后续资金断了,利润跌得分分钟见底。特斯拉、奔驰这类国际巨头的“盈利滑铁卢”,是先知?还是行业“大限将至”的前奏?
行业分歧越来越大,大厂、民企、国企三足鼎立,却也是各打各的小算盘。民企能拼多久?国企还能稳住“慢吞吞”的节奏吗?国际车企会不会被中国车军团彻底超越?所有人似乎都对未来方向拿不准,都在看谁先“塌房”。
说到头,咱也不敢装懂全世界,但2025这场半年度车圈肥瘦账单,看似谁家都捞着便宜,其实各有各的愁。民企高速“翻倍跳”,账期能拖就拖,利润不高、费用倒不省事。国企稳中求“割”零增长+慢账期,一切都像是老大爷打太极,看着没病,下一秒就怕闹心。国际车企吃老本,毛利净利一起大滑坡,只能感慨一句“英雄迟暮、落尽繁花”。
大家嘴里都唱着创新革命、产业升级,可真枪实战起来,还是一句老话“大家都怕死,不是谁胆儿大谁能笑到最后。”坊间传言港股上市像是“人生赢家”,国内A股水更深,海外市场全靠信心,可一有风吹草动,纯靠数据堆出来的繁荣可能就跟泡沫一样,分分钟没影。
假如哪个企业自信满满地说“市场在我手里”,那多半是财务总监要哭了。账拖得人脑壳疼,钱烧完未见明天,看似很美,其实悬得很。
都说新能源民企是“飞起来的猪”,港股上市车企就是“财富自由代名词”,可朋友们你们说,靠加长账期拖供应链、疯狂砸钱搏眼球,加点政策春风和市场投机,这样的“高利润高成长”是行业新常态,还是一场无法持久的“击鼓传花”游戏?你觉得谁能真正笑到是拼命“抢跑”的新势力,还是坐等风来的老国企、落寞翻身的国际品牌?欢迎评论区畅所欲言,一起聊聊这场汽车圈的分化与赌局,到底哪个选手让你服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