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新能源车市场的火药味儿特别重,特别是前几天围绕极氪销售的一起事件,又把行业竞争的那层不太光彩的面给掀开了。事情发生在一个22岁的年轻消费者身上,他选了小米 YU7做为人生第一辆车,本来好端端的跟极氪销售进行沟通,却被对方“恶语相向”,还搞出了“买小米就是买命”这样的言辞。这下可炸锅了,整个社交平台都卷进来,大家连着批评销售失当,顺带扒拉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那些不正当竞争套路。
场景还原:一场购车咨询“变味儿”了
先跟你唠唠这位消费者的遭遇,当时他明确选择了小米 YU7,想着出于礼貌,还是跟极氪销售聊两句。他客客气气地说明了自己的选车逻辑,带点年轻人的小自豪:“小米 YU7情绪价值挺适合我,要是再年长几岁可能会考虑你们的极氪 001。”这本该平和的对话,却让销售直接炸了。你品品极氪销售那话:“人生第一辆车必须极氪,人生最后一辆车才小米”,“你买的不是259800块钱,是你的命。”整得跟“诅咒式推销”似的,不光吓人,更让人觉得不尊重。
消费者难受是难受,本来买车是个喜事,却因对方语音里那些挑刺的句子再三播放,心里憋得慌。他把聊天截图发到社交平台,说“我只是正常沟通购车选择,没想到会被这样诅咒‘早死’”。帖子一出,即刻引爆网络,评论区瞬间沸腾:有用户分享自己的购车经历,也遭遇过被销售贬低选择的情况;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直接抡起键盘开怼,极氪销售诅咒消费者这关键词很快冲上热搜,超过5万次转发。
官方迅速处理:退出的惩罚与行业的警钟
极氪这边行动倒是迅速,48小时内就完成了调查和处理,涉事的两名销售直接被开除,还从企业合规分数里一人扣了12分,堪称“无后路”。接着连带管理人员也都挨了罚,店长扣了3分,城市经理扣了2分,甚至区域负责人都主动申请降绩效,接受内部警告。这套惩罚加强调门,目的是无非是告诉大家:“我们的品牌不认可这种行为,今后要加强销售培训。”
消费者这边儿没再继续追究,他虽然表示接受道歉,但也点出了核心问题:“行业得引以为戒,对顾客的选择要有基本尊重。”极氪官方随后也跟进了声明,一边向外界解释“我们会杜绝这种事”,一边宣布开通24小时消费者投诉专线,试图转负面事件为品牌挽尊行动。但你说,仅凭这一处理,是否真能改变新能源领域的竞争环境?答案显然更复杂。
网友的声音:不只是批评,还有思考
这件事引起的讨论并不止于事件本身。许多网友一致认为,销售恶性推销和贬低竞品,不仅对消费者无益,更损害品牌信誉。有惨遭“话术鬼才”攻击的网友直接表示:“有些销售压根儿不是推产品,而是‘攻击别人’,这种情绪比产品本身更令人反感。”
也有汽车行业从业者跳出来分析行业困境:新能源市场现在竞争太激烈,价格战、话术战到处都是,但越是这样越需要坚守底线。如果靠“诋毁别人”来抢市场,“说白了就是自断后路”。更有业内佬直接点破:“靠这些手段短期是吸引关注,长期则彻底丢掉消费者信任。”
另外,话题你遇到过哪些不良购车体验还吸引了不少真实案例,有人分享被技术性能“天花乱坠地忽悠”的经历,也有吐槽购车过程中“不透明化”的套路操作,大家聊着聊着愣是形成了一个呼声:“车企取个营销黑名单,做错事就别想着再忽悠消费者。”
安全质疑:极氪销售的“话术焦虑”
既然提到这个,咱顺手唠唠为啥极氪销售会用“小米车型就是祸害”的话术。其实背后有现成的借力点:2025年小米Y系列频发重大事故,小米车型的安全质疑已经在公众心理扎了根。从3月至10月,仅半年时间小米汽车发生了三起重磅事故,勾连起火燃爆、失控撞击、车门无法打开等频频被提及的问题。虽说每起事故原因都各有复杂因素,但极氪这次的销售话术显然是从事故舆论里偷摸拿了反面素材,编造成恐怖故事吓唬客户。这手“踩竞品”的恶意营销,也让行业问题显露无遗。
行业乱象与未来:整顿还是突破?
极氪销售的言辞不过是当下新能源行业内卷的一桩剪影。从虚假宣传到互相攻击,这几年国内车企的竞争模式从“拼性能”转向“拼嘴皮”,甚至包括社交网络上的“水军控场”。这种乱象不仅压缩了车企利润,更使消费者体验变成牺牲品,眼看新能源市场从风口行业变成拖后腿的争吵领域。
但转机未必没有。上半年行业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已官宣将对无序竞争进行整治,重拳打击虚假宣传和诋毁行为。从制定汽车基础安全技术标准,到监管补贴与数据公布,政府正在逐步推动车企回到“产品创新服务”的理性竞技场。典型法规包括“强制设计逃生车门技术”以及新能源汽车质量召回机制,这些新规不止针对特定品牌,更面向整个市场。
理性地讲,极氪事件也许只是行业一些深层问题的表面显像,但它背后挖出的逻辑始终提醒我们:技术、质量与服务是未来新能源车企的真正赛点,而低级互踩、情绪营销只会让市场丧失信任。如果这场风波能成为行业的一道反思警戒线,那于消费者而言,也许也不算太糟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