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还没到手就让先交全款,不交就扣2万定金,小米买车人收到1个月付款最后通牒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近日,小米汽车因要求准车主在车辆交付前支付全款而引发广泛讨论。

多位预订了SU7 Ultra车型的消费者反映,他们收到了小米汽车的通知,要求在30天内付清尾款,否则订单将被取消且2万元定金不予退还。

车还没到手就让先交全款,不交就扣2万定金,小米买车人收到1个月付款最后通牒-有驾

车主遭遇"付款通牒"

据多位SU7 Ultra准车主透露,他们在近期陆续接到小米汽车的电话或微信通知,要求在30天内完成尾款支付。

一位姓高的车主表示,他在今年2月支付了2万元定金预订了SU7 Ultra,现在却被告知必须提前付清全款,否则订单将被取消。

"这完全违背了汽车行业的常规做法,"高先生表示,"正常情况下都是车辆到店后,消费者验车满意才支付尾款。"他组建了一个400多人的维权群,群内多位成员都收到了类似通知。

车还没到手就让先交全款,不交就扣2万定金,小米买车人收到1个月付款最后通牒-有驾

小米汽车销售人员对此的解释是,这些车主在沟通过程中流露出可能不提车的意向,公司要求提前付款是为了"确保交易的稳定性"。但车主们并不认同这一说法,认为这是小米单方面改变交易规则。

"挖孔版"争议持续发酵

这场付款风波与之前小米SU7 Ultra"挖孔版"的争议密切相关。部分车主发现,该车型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实际上并不具备宣传中的空气动力学功能,认为存在虚假宣传问题。

今年5月,维权车主曾与小米汽车高管进行过沟通,当时达成共识:小米将论证是否能够实现宣传中的功能,若不能则提供其他补偿。但三个月过去,问题仍未解决。

"我们发过书面函件要求说明情况,但始终没有得到明确答复,"高先生表示,"现在又突然要求我们提前付款,这让人难以接受。"据悉,已有部分车主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议。

车还没到手就让先交全款,不交就扣2万定金,小米买车人收到1个月付款最后通牒-有驾

购车协议条款引质疑

小米汽车的购车协议显示,公司有权根据生产安排随时通知消费者支付余款,若消费者未按期支付,则视为违约,定金不予退还。协议还规定,消费者不得以车辆未下线、未交付等理由拖延付款。

"这完全是不平等的霸王条款,"一位法律界人士指出,"汽车销售行业的惯例是先验车后付款,小米的做法有违这一惯例。"他认为,如果格式条款明显对消费者不公平,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小米汽车客服对此的解释是,新能源车的销售模式与传统燃油车不同,提前收款是因为"车辆在准备排产生产交付的前期会产生一定的费用"。但这一说法并未获得消费者认同。

车还没到手就让先交全款,不交就扣2万定金,小米买车人收到1个月付款最后通牒-有驾

行业惯例与法律风险

在汽车销售领域,先验车后付款是普遍遵循的行业惯例。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小米要求消费者在未见车的情况下支付全款的做法确实罕见。

"从法律角度看,如果合同没有明确约定付款时间,应当遵循行业惯例,"一位律师分析道,"要求消费者先付款再验车可能构成不公平交易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汽车去年曾在官方问答中明确表示"支持验车后再支付尾款",这与当前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消费者质疑公司单方面改变了交易规则。

SU7 Ultra产品分析

抛开交付争议,从产品角度来看,小米SU7 Ultra定位高端电动轿车,官方指导价52.99万元。该车型搭载双电机四驱系统,最大功率673马力,CLTC工况续航里程可达800公里。

车还没到手就让先交全款,不交就扣2万定金,小米买车人收到1个月付款最后通牒-有驾

配置方面,SU7 Ultra配备了激光雷达、高阶驾驶辅助系统、空气悬架等高端配置。车内采用16.1英寸3K中控屏和7.1英寸翻转式仪表盘,支持CarPlay和整车OTA升级。

但实际使用中,有车主反映其宣传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空气动力学效果存疑。此外,作为小米首款汽车产品,其长期可靠性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仍有待观察。

消费者权益保护

在这场纠纷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成为核心议题。多位法律专家指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加重消费者责任。

车还没到手就让先交全款,不交就扣2万定金,小米买车人收到1个月付款最后通牒-有驾

"如果消费者认为条款不公平,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也可以通过法律途径主张条款无效,"一位消费者权益保护专家建议,"购车前务必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对不合理内容要及时提出异议。"

目前,已有部分SU7 Ultra准车主选择通过诉讼解决争议。8月初的一场庭审中,小米方面提出了管辖权异议,案件进展仍有待观察。

新能源汽车销售模式思考

小米汽车的这次风波也引发了业界对新能源汽车销售模式的思考。与传统4S店模式不同,新势力车企多采用直营模式,线上订车、统一售价成为标配。

但在交付环节,如何平衡企业资金周转需求与消费者权益保护,仍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业内人士建议,新兴车企在创新销售模式的同时,也应尊重行业惯例,避免损害消费者信任。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购买新产品尤其是首款车型时,需充分了解企业的交付政策和售后服务保障,谨慎做出购买决策。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