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比亚迪汉智驾版上市,15.98万起步。这价格一放出来,身边不少朋友反应挺惊讶的,居然能配这么多智能配置。毕竟,比亚迪这款车之前的主打还挺高端,算下来这次补贴后的售价,明显往下扎进了中型电动车主流价位。看起来,厂子就是想用长续航再刷一波热度。
上周去4S店转悠,碰上了个老销售,30多岁,人挺精明。这汉智驾版长续航,续航差不多610公里,确实抓住点痛点。他跟我说。610公里是标称,实际体感肯定少,具体少多少,看用车环境,但至少比普通续航版那次500来公里强不少。我这算是体感里的买家秀,朋友A开了两个月,抱怨过两回,我觉得实际市区差不多只能跑450公里,冬天那更不敢冲。这话很现实,也是很多电动车用户的共鸣。
但别看续航拉长,汉智驾版的底盘调校没太大变化。这个设定其实合情合理。厂商平衡成本和性能的典型案例。再说,长续航电池组普遍重,续航300多升级到600,电池重量得翻倍对吧?不按这个规模升级,动力和操控都会受影响。说实话,我最开始以为他们会做减配来压成本,结果居然是增配了智能辅助,尤其L2级别的辅助系统,功能也算跟上趋势。销售那哥们告诉我,自动泊车和智能导航辅助,确实是吸引年轻消费者的亮点。
不过这种升级有个小槽点,他家供应链堵车情况依然影响交付,导致有些客户选完配置得等2个月左右——先不说等待,心情累人,买车这事就难说了。更别提,疫情断链的余波没完全消除,芯片啥的估计也还不够稳定。回头说说研发,厂家的这次加长续航电池实际上是换了个全新电芯组合,有点像做饭时换了厨具,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他们给出的技术资料和实际差距有点大。厂家的话有点理想化,客户反馈和第三方测评数据,反差不小。这判断,是我多方渠道观察得出的结论。
我曾经提醒自己,别一头扎进数据,得多听听用户声音。于是打电话给熟悉的维修店店长,他说:汉这块电池没大问题,老问题还是软件更新,OTA更新比发车快过时多了。信息多少让我怀疑这种智能辅助系统靠OTA修补频繁,会不会影响长远使用体验。这玩意儿一旦系统故障,安全风险和维修成本都会提升。车主群里也有声音,不确定是不是心理作用,有人反映车耗电异常高。
这让我想到另一件事。和我一起去看车的朋友李铁,之前开过国产另一款品牌的新能源SUV。他说:同是差不多价格,感觉汉在配置上占点便宜,但在细节上,比如座椅舒适度和内饰用料上还是差点意思。这些细节很主观,但买车到手体验差不多都离不开。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汉的中控触摸屏反应速度有时候迟钝,和特斯拉那种流畅感相差较远。对于早期接触智能汽车的消费者,这种差距不能完全忽视。
顺带说句,一线供应链人员跟我透露,长续航版电池的成本涨幅大约在20%左右,有限的成本只能从别的地方挤出来,比如车内饰。到底满意度够不够,就看大多数消费者愿不愿意将就点投资换续航。这里面还有个很现实的数字问题:折合下来,百公里用电费用估算刚好比普通版高出10%,得开得够远才划算。你们觉得,这样的车型定位,是更多满足实用型用户,还是偏向追求高性能的年轻人?
突然想到,销售那天跟我唠嗑时提起一句,比较真实:现在买汉的,多数是看上了它的性价比和品牌影响力,毕竟比亚迪的新能源口碑抢眼。但话锋一转,他又嘟囔:不过保养还是一般家用车那个价位的水平,不会特别便宜。这就又拉回现实,理想和现实碰撞的地方。
关于置换优惠,他们给出15%~20%估算折扣,带点让步力度算是诚意满满。经济压力大的人能省点是省点。只二手车市场还不够成熟的地方,这优惠是否能真正转化成实惠,咱们也得多留个心眼。毕竟一波置换风潮下来,旧车估值迅速滑落,我有点嫌麻烦,却没法否认这是刺激新车销量的必杀技。
比亚迪这波操作有点像打了个硬仗,既要保证技术落地,又得满足大部分人续航焦虑,还要在车市压力下保持销售弹性。是不是意味着未来更多车型会走长续航+智能的路线?(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自己倒是好奇,这么做究竟会不会导致保值率下降的风险,毕竟新技术的维护成本和升级不透明,消费者敢不敢买账?
回到日常,我问了朋友李铁:你要是买,比亚迪汉长续航和宝马三系插电混动,你会怎么选?他没犹豫,说:宝马底盘调校稳,动力线顺,但你说续航,肯定汉舒服,纯电爽得很。他这话背后,其实也反映出不同用车需求的矛盾:新能源电动车和燃油车混动车的阵营划分还没完全清晰,可能每个人心里都有答案。
你们心里真的这么想吗?电动车的续航和智能配置,哪个对日常意义最大?买车时候真能花心思权衡这些细节吗?我自己说到底还是觉得,买车这些事讲究的还是用着好和心里舒服,可越折腾越乱。要是能给司机们设计个续航焦虑指数,那就直观多了。
最后补个细节,我刚看了看朋友圈,有个老车主给我发消息:新汉一眼看去挺科幻,绕了充电口设计那次折腾看着挺蛋疼,这细节设计真让人琢磨。这小细节可能不值一提,但日常用车中,这样的使用壁垒反倒影响实际体验。
这事儿,你咋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