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汉DM-i最近这波操作,讲真,属于典型的不装了,摊牌了。
如果说以前的汉DM-i,还端着一点B级轿车的架子,想在品牌和性价比之间反复横跳,玩一手“我全都要”的太极。那新款,就是直接把太极拳谱撕了,掏出两把西瓜刀,对着整个B级车市场大喊一声: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这已经不是产品迭代了,这是掀桌子式的自爆袭击。
上一代的汉DM-i,最大的问题不是车不行,而是精神分裂。
一方面,它顶着个B级轿车的名头,车长近5米,外观大气磅礴,内饰沙发彩电,摆明了是冲着凯美瑞雅阁去的,想当一个体面的家庭用车。但另一方面,它那个121公里的纯电续航,就突出一个尴尬。这个数字,就像一个压缩毛巾,看着挺大,真用起来一泡水就没了。
我作为一个被生活反复摩擦的中年人,对这种“薛定谔的续航”深有体会。你每天上班,来回四五十公里,好像纯电够用,对吧?诶,但凡你中间想去个超市,接个孩子,晚上再加个班,电量条就开始给你表演自由落体。你心里就得盘算,是今天回家充,还是明天到了公司再蹭电。周末想去个郊区?那更是大型灾难片现场,你得精确规划路线,把充电桩的位置背得比圆周率都熟。
这种体验,根本不叫纯电出行,这叫“电动爹伺候指南”。它让你时刻处于一种低电量焦虑中,开车的快乐荡然无存,只剩下对续航的斤斤计较。所以很多人买了之后,干脆就当油车开,那个DM-i系统就成了一个大型的、昂贵的、用来省油的配重块。比亚迪说我给你省钱,用户说你先治好我的精神内耗。典中典属于是。
然后,新款来了。比亚迪悟了,或者说,被逼到墙角之后,它开窍了。它发现跟消费者玩那些花里胡哨的没用,什么智能座舱、什么品牌调性,在绝对的实用主义面前,都是浮云。
用户的核心痛点是什么?是续航!是焦虑!
好,那解决方案就简单粗暴了。加大,加大,就是加大。直接把纯电续航干到了200公里。
200公里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对于绝大多数城市打工人来说,这台车在工作日,就是一台纯纯的电车。你周一充满电,开到周五,可能都用不着启动发动机。周末去个郊区农家乐,来回一百多公里,游刃有余。长途旅行?DM-i混动随时待命。
这一下,精神分裂治好了。汉DM-i从一个“需要规划的电动车”,变成了一个可以闭着眼睛开的“任意门”。日常通勤是电车,长途自驾是混动,两种模式无缝切换,再也没有那种“我这点电到底够不够”的灵魂拷问。这才是插电混动该有的样子,这他妈才叫诚意!
当然,光有续航还不够。比亚迪还干了件更狠的事:降价。通过一些后勤黑科技和配置的精准取舍,把价格打了下来。
这一招,才是真正的雷电法王附体,直接电疗了整个B级车市场。它传递的信号极其明确:我不光要抢你们混动市场的蛋糕,我连你们燃油车的桌子都要一起掀了。凯美瑞、雅阁、帕萨特,这些曾经躺着赚钱的合资老炮们,估计看了这个价格和配置,连夜都要开会,会上哭成一团。
以前买B级燃油车的人是什么心态?求个稳,求个品牌,求个省心。现在汉DM-i直接把一个选择题摆在他们面前:一样的价格,我给你绿牌,不限行;我给你几乎为零的日常通勤成本;我给你不输燃油车的长途能力;我给你更安静、更平顺的驾驶体验。就问你怕不怕?
这已经不是竞争了,这是降维打击。讲真,每次看到这种续航和价格,我就想起我当年买第一部诺基亚的兴奋感,虽然现在看来土得掉渣。最好的营销,就是让用户觉得占了天大的便宜。
很多人还在纠结什么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我告诉你,现阶段决定一台家用车成败的,根本不是那些花里胡哨的技术。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只要马路上的老头乐还敢随意变道、鬼探头,你L几的自动驾驶都是白给。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这种充满了“道诡异仙”的混沌路况,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过来,你指望一个AI给你摆平?
所以,比亚迪这波操作,就是典型的反技术崇拜。它把所有的资源,都砸在了用户最关心、最能感知到的地方——续航和价格。这两个点,就像修仙小说里的主角,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脉,直接破镜飞升。至于其他的,什么语音控制、什么车机大屏,都是锦上添花的东西,有很好,没有也死不了人。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比亚迪比作一个刚筑基的修仙者,可能有点侮辱修仙了,人家修仙者可没这么卷。这纯粹就是黑暗森林里的生存法则,我不管什么武德,我就是要活下去,而且要活得比你好。
所以,新款汉DM-i的逻辑其实非常简单,甚至可以说是粗暴。它不再试图去说服那些信仰奔驰宝马的“品牌玄学”用户,那些人的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比亚迪现在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那些手握二十万预算,在燃油和新能源之间犹豫不决的普通家庭用户。
它用200公里的续航解决了用户的“电量焦虑”,用一个极具侵略性的价格解决了用户的“钱包焦虑”。当这两个最大的焦虑被抚平之后,所谓的品牌、所谓的传承,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最终的逻辑就是:我给你最想要的,你把钱给我,我的对手们可以去死了。
对,世界有时候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