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价格都快跌破三十万了,怎么十月份的销量单子亮出来,宝马X3L还是少了那么一千多台?说真的,六千九百九十一台这个数字,摆在桌面上,透着一股说不出的尴尬。你说它卖得差吧,它又确实把老对手奔驰GLC甩在了身后,可一抬头,看见前面奥迪Q5L那领先快四千台的背影,这心里头能舒坦吗?
那张争议巨大的八字胡前脸,实在是让人爱憎分明。设计师大笔一挥,双肾格栅变得愈发夸张,仿佛在极力宣告自己的存在感,但市场的反应显然没那么买账。很多人说,花几十万买车,不就图个面子顺眼吗?结果开出去,还得跟人解释这前脸的设计理念,这体验可算不上好。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审美差异了,它几乎成了潜在车主下单前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
想当年,进口X3落地没个四十多万根本想都别想,那份原汁原味的操控感是无数人的梦想。如今国产加长,车身拉到了4865毫米,轴距更是直逼大哥进口X5的2米975,后排空间确实是敞亮了,解决了过去最大的痛点。这一刀切下去,精准地迎合了国内市场的需求,按理说,价格下来了,空间上去了,销量不该是这个样子。可问题就在于,当所有人都以为加长是万能灵药时,宝马自己似乎忘了,药方里的其他成分,也得跟得上才行。
坐进车里,那块一体式大屏和精致的电子换挡拨杆确实挺提气的,科技感拉满,这是宝马的拿手好戏。可手一搭上方向盘,低配车型那仿皮的触感,瞬间就把你从豪华的梦里拽回现实。座椅也是合成皮,全系标配,这在三十多万级别的车里,就显得有点不够意思了。虽说配置给得挺大方,前排座椅加热、前后排手机无线充电,这些小细节确实比GLC那种什么都要选配的抠门要强,可消费者是精明的,摸得着的地方用了什么料,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
再看底盘,前悬挂用的是双球节麦弗逊式独立悬架,而后悬挂是多连杆。这套组合在操控上没得说,宝马的功底还在。但隔壁的奥迪Q5L和奔驰GLC,人家可是前后都用了多连杆式独立悬架。你很难说日常驾驶能开出多大的差别,但这事儿一旦被摆上台面比较,就成了心里的一根刺。大家会想,我是不是花了同样的钱,却在看不到的地方被区别对待了?
于是,一个奇怪的循环就出现了。因为外形和内饰细节上的不讨喜,导致销量波动,经销商为了冲量只能加大优惠力度,终端价格一降再降,从最初的加价提车,到现在二十九万就能落地。价格的大幅下滑,又反过来伤害了宝马的品牌形象和老车主的感情,让那些持币观望的人更加犹豫:这车是不是真的有什么硬伤,不然怎么会降得这么厉害?
说到底,发动机参数再亮眼,什么2.0T高功版258马力、6.6秒破百,L2级辅助驾驶全系标配,这些固然重要。但当一台豪华品牌SUV的核心卖点,需要靠降价和堆配置来支撑时,本身就说明了一些问题。消费者买宝马,买的不仅仅是机械素质,更是一种身份认同和价值体验。那个蓝天白云的标志,终究还是没能让所有人在面对一张不太喜欢的脸和一些不够厚道的用料时,闭着眼就掏钱。奥迪和奔驰就在一旁看着,不动声色地接收着那些从宝马4S店里犹豫着走出来的客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