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年头还有人肯折腾手挡V12,真是让人怀疑是不是穿越回了80年代,但偏偏人家就来了,还带着390万美元的标签,限量25台,叫Garagisti GP1,英国制造,噱头拉满,豪车圈又有新瓜可以吃了。
说真的,这种设定听起来就很不像现在这个满街电气化、混动当道的时代,哪里还听说有人死磕机械的“灵魂”?可偏偏,英国这公司还真就玩起了真刀真枪的硬核路线,一辆纯机械感的超级跑车,身上一堆复古味,造型倒挺时髦——设计师Angel Guerra,名字一出来就很有话头,毕竟原来是布加迪和Rimac的外观设计师,不是路边随便找的塑料匠。
你要是绕着车身走一圈,绝对会多看两眼。车侧超大的进气口,直呼“有内味了”,气流呼呼地把空气往里面吸,仿佛车还在路边静止都会喘粗气。前脸造型,一下子让人想到问世不久的宾尼法利纳・巴蒂斯塔,那个也是狠角色,不过GP1又多了点复古调味,尾巴那形状一眼老兰博基尼,浪漫得很。四出的排气,直接点燃了那些V12情怀,谁说低调就没看头?内饰也有料,双座舱布局,中间一根纵梁抢了镜——保时捷Carrera GT的既视感,但又不是一味照搬,一切调得刚刚好,细节看起来挺新鲜,也不缺工匠气质。
说到技术底子,GP1拿碳纤维单体壳作为车架,不出所料,毕竟轻量化已成王道。但Angel又故意绕道走,不玩大型尾翼这套,而是专攻地面效应空气动力学,说起来就比那些挂着大翅膀到处招摇的超跑低调多了。大扩散器藏在后面,真是实用与美学并行,平衡感做得别具一格。底盘用奥林斯的悬架,刹车由布雷博负责,圈内大牌都拉来了,品质肯定在线,这不就是一堆热血玩家的理想拼图吗?
最有戏的还得是发动机。6.6升自然吸气V12,意大利Italtecnica出品,光看数据778马力,扭矩516磅‧英尺,硬核得不像话。很多人一听到V12自吸就想起法拉利、兰博基尼的黄金年代,怎么现在还有人在坚持?手动变速箱,6速,纯后驱,这组合在超跑圈都快灭绝了。还有目标车辆干重锁在1000公斤,想想吧,现在的超跑动不动就电池包、混动套件加一大堆,重心全乱了,这辆GP1居然敢憋到不到吨位,这得靠多少工艺?
其实你翻翻现在的超跑市场,尤其是电气化浪潮下,真像GP1这样玩手动自吸V12的车型,已经是罕见绝迹,英国还在搞这种“老炮”作坊,情怀党绝对要多看两眼,就赞一句“且看且珍惜吧”——这不就是超跑世界里最后的倔强?
你说,现如今新贵玩家都去玩混动、插电,讲究个环保牌,还整天吹AI无人驾驶那些高科技,机械感都快变得稀有物种了。谁要搞一辆V12自吸,手搓挡杆,这不就是跟潮流唱反调吗?但偏偏有人就是得浪一把。这算不算一种勇气?还是说就是资本的洒脱?懒得跟电子系统争高下,直接回归本源,把驾驶员和机器的直接交流玩到底。其实很多老司机念念不忘的未必是那种眼花缭乱的技术,而是那一脚油门的机械振动、手手换挡的真实反馈,这才叫人生快感。
至于价格嘛,390万美元,不用多说,限量25台,妥妥的收藏品属性,每一台都挑着主子认。这个价格,能买一栋伦敦独栋,或者在上海弄套三层别墅,偏偏有钱人就是迷这口“自吸手挡”,而且拉风到极致,估计你要排队等着拿号,还得跟一群收藏大佬抢,可真热闹。有点像球鞋圈那些限量联名,先有买家后有产品,到底是实力还是情怀,都别说得太满。很多人羡慕,更多人看个热闹,毕竟能开上公路的超跑,比博物馆展柜里的老古董更有杀伤力。
外观、内饰、底盘、动力,每一个元素都能单拿出来翻来覆去聊上一天。看着这辆GP1上道,似乎有种错乱感——it’s 2024了,电动方程式都贴上“未来已来”,你还在悄悄点着V12的火花塞,像不像那句段子,“世界再变,追梦的老炮还有片刻宁静”?
让人联想到的画面,简直就是一个人站在喧嚣广场上一把抓住过去的影子,高举“机械信仰”的旗帜,一路向前。开着GP1落地,手动换挡的咔哒声和V12低吼,整条街都懂你是认真在飙车生活,不是被AI接管的无聊工具人。
有意思的还在于这台车的目标体重,干重要卡在1000公斤以内。现在市面上大多数顶级超跑,不管你是混动还是电动,都甩着两吨往上冲,性能倒是堆的猛,驾驶乐趣却没了原始味道。这种轻量化做法,硬件是一方面,更重要是心态——这不是跟数字较劲,而是向纯粹致敬,像赛车界的老灵魂一样,追求跟地面贴得更近。这不很像什么?一群热血玩家在坚持不用外挂,坚持用技术跟物理定律硬刚,玩的是原始的激情和掌控力,不靠旁门左道。
你现在的豪车圈,V12自吸加手排,简直是粉丝眼里的绝版神器。兰博基尼、法拉利的限量版偶尔玩玩,更多时候还是向着电动、混动靠拢,机械以后的路远了,老炮们要不就自制,要不就等英国这些“作坊”厂家时不时出来炸个街。其实这也是英国车厂传统,不服管,还喜欢个性定制,给少数玩家造美梦,不问回报。这种精神,怎么看都跟老摇滚乐队似的,周围都换了风格,但台上那几个人还是弹着木吉他。
你要说GP1是为了赛道而生吧,其实未必。更像是给极少部分珍惜机械味儿的人开的私人专属,他们愿意为极致体验掏点小钱(不是几百万,就是几百万),图的不是数据,而是那一刻的共鸣。有那么些人,豪车不是用于装门面的,他们开起来,才有存在感。这种自吸手动,手指触摸金属,和机器对话,比起AI算法,情感多了一斤。
现在市面上拼性能拼智能,基本都是这一波数码潮,大家都在比谁的数据高谁马力大,都是公式化的“顶配”。但GP1明显是站在另外一个维度玩耍,没有大尾翼,没有夸张的电子辅助,就是靠底盘碳纤维、后扩散器和地面效应空气动力学,极力还原驾驶的原始快感。这感觉像打游戏不用外挂,靠操作靠经验,玩得过瘾但也累,你明明知道自己在跟世界较劲,还乐在其中。
刹车系统选了布雷博,奥林斯悬挂也安排上了,全是硬派玩家信赖的品牌。就像一套装备,武侠小说里顶级侠客喜欢手造兵器一样,这车的配置一看就是行家给圈内人做的礼物,不是随便混个市场份额亮亮相。说真的,有些机能,只看参数不知深浅,得趴到驾驶座上才懂那种细腻的沟通。
技术有了,情怀也满了,这台车怎么说?有人说它是“情怀税”,也有人说是“终极玩具”,其实两边都没错。可能更像是在给新时代里留下最后的机械音符,告诉大家,还有人愿意用纯粹致敬速度,还有一小拨人愿意坚持手挡V12不是落后,而是另一种高级。至于被多少人看好?那得等交付那天起,看谁还会为机械心跳埋单。
这辆GP1出现,不只是轰一下豪车界,更像是在信息炸裂的时代丢下一句沉默:“你能理解自吸的美好吗?你还会为一脚离合和一声排气吼叫心动吗?”这种设问,抛给所有已经被电子化统治的消费者,也给想追梦的老司机一个机会,想通了就上,不懂的就围观。
说到底,机械本真的体验,在超跑世界已经日渐稀缺。现在绝大多数行业都在比拼AI、比智能,而极少数人还在咬牙玩肌肉机,这是不是一种反潮流?是不是一种时代的孤勇?网络上有人调侃,“当世界都在卷电气化,最后一批玩手排、V12的还像在船头呐喊”。其实也好,热血归热血,理智归理智,最后幸福与否,得靠自己去定义。
聊到这儿,话锋一转。想走赛车这条路,有的朋友开玩笑说“请赛车猫送上F3”,而到了F2、F1,基本要靠点儿天赋加造化了。倒不是鸡汤,但确实专业圈子门槛高,职业化选择要慎重。建议新玩家先看看赛车猫公众号里的一分钟小动画片,先体会体会氛围,别一头扎进去最后发现太难下咽。车圈混久了都懂,激情很迷人,但现实很骨感,梦想和现实这两个词,道理老生常谈,每个人得自己体验。
你怎么看这类V12自吸、手挡超跑的“情怀”与“实用”?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下,还会有人为机械感买单吗?你的答案又会是什么?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