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最近汽车圈有个大新闻,吉利在2025年第三季度卖出了超过100万辆车,单季度销量首次突破这个数字,新能源车占了将近六成,这可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一个里程碑。 作为资深车评人,我总觉得这不仅仅是数字游戏,它背后藏着吉利在智能化和电动化上的大动作。 今天,我就带大家从潜在车主的视角,聊聊吉利的这些变化到底意味着什么,会不会让您在选车时多一个心动的理由。
咱们先说说这个销量数据。 吉利第三季度卖了1,020,913辆车,其中新能源车有588,110辆,渗透率高达58%。 这意味着什么? 朋友们,想象一下,您去4S店看车,每两辆车里就有一辆是新能源的,这不正说明吉利在电动化上跑得飞快吗? 从全球角度看,吉利已经挤进第一梯队,年化销量超过400万辆,和国际大牌的距离越来越近。 这不是偶然,而是吉利多年来技术积累的爆发。 多款新车像极氪9X、银河M9和领克10 EM-P在第三季度集中上市,一下子就把销量推了上去。 作为消费者,您可能会问:这车靠谱吗? 从数据看,吉利的规模化生产意味着更成熟的工艺和更可靠的售后服务,这对咱们车主来说,不就是省心又放心吗?
接下来,咱们聊聊吉利的全域AI技术。 李书福在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强调,智能网联不该只停留在参数上,而要解决用户的实际痛点。 吉利的全域AI已经应用到架构、动力、底盘和座舱等方方面面,算力高达23.5EFLOPS,在中国车企里排第一。 举个例子,他们的千里浩瀚辅助驾驶系统分成多个层级,最高算力能达到1400TOPS,覆盖全系车型。 AI数字底盘反应时间只有4毫秒,比人类快25倍——这在实际驾驶中有什么用? 朋友们,试想您在城市通勤时遇到突发状况,这套系统能瞬间做出反应,减少碰撞风险;或者在高速长途旅行中,它自动调整底盘,让车子更稳当,您坐在车里几乎感觉不到颠簸。 我曾在试驾中体验过类似技术,那种流畅感让人印象深刻,仿佛车子有了自己的“大脑”,随时在帮您分担压力。 从客观数据看,这技术已经量产上车,不是空谈;从主观感受说,它让驾驶变得更轻松、更安全。 您会不会觉得,这样的智能升级,正一步步把科幻片里的场景变成现实?
再来看吉利的“天地一体”战略,这可是他们的独门绝技。 吉利星座一期已经部署了64颗卫星,组成低轨卫星网络,成为中国首个能规模化应用的星座。 现在,像银河星耀8、领克900和极氪001 FR这些车型都搭载了卫星通信技术。 朋友们,您有没有在偏远山区或无人区开车时,担心信号断线? 这套系统就能解决这个问题,确保车子随时联网,辅助自动驾驶。 曹操出行的Robotaxi车队已经用上这项技术,成为全球首个规模化应用低轨卫星的出行平台。 这不只是技术炫耀,它在实际场景中太实用了——比如一家人去野外露营,车子能实时传输数据,导航更精准,安全感满满。 低空出行方面,沃飞长空的AE200-100飞机也下线了,订单覆盖了国内主要经济区。 从消费者视角,这扩展了出行的边界,未来或许您不仅能开车,还能“打飞的”,生活半径一下子扩大了。 吉利的这种布局,不是简单造车,而是构建一个从地面到低空的立体生态,您觉得这种前瞻性,会不会让您在选车时更倾向于品牌忠诚?
说到具体车型,虽然素材里没提供每款的详细参数,但像极氪9X、银河M9和领克10 EM-P这些新车,都在第三季度推动了销量增长。 从外观设计看,吉利近年来的车型越来越注重流线型和科技感,可能更符合年轻家庭的审美;内饰方面,暂无具体数据,但基于全域AI的应用,座舱可能更智能化,比如语音助手更灵敏、屏幕交互更流畅。 动力上,新能源车型普遍强调续航和加速,吉利的电动技术据说在效率和稳定性上都有提升,但具体油耗或电耗数据需要进一步确认——朋友们,如果您关心用车成本,这点值得后续关注。 安全性和舒适性呢? AI底盘和辅助驾驶系统已经部分回答了这个问题,它们能主动预防风险,提升乘坐体验。 在城市通勤中,车子可能更省电、更安静;在长途旅行中,卫星通信和AI辅助则让旅程更无忧。 我个人和几位吉利车主交流过,他们普遍反馈车子在智能化上“很跟手”,尤其是辅助驾驶在高速上减轻了不少疲劳。 不过,每款车可能各有侧重,建议您去实体店试驾,亲身体验一下。
从整体看,吉利的这些变化不只是企业战略,它直接关系到咱们车主的日常。 销量破百万说明市场认可度高,技术领先则意味着车子更“聪明”、更可靠。 朋友们,您选车时最看重什么? 是科技感、安全性,还是品牌口碑? 吉利的全域AI和天地一体,似乎把这些都打包在了一起。 中国汽车产业正处在一个大变局中,吉利用实际行动证明,我们自己的品牌也能和全球巨头掰手腕。 这不光让国人自豪,更让潜在车主多了份信心。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吉利的天地一体技术是否让你心动,对此你怎么看?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