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L6想换电池,拿质保当福利,车主不买账

哎呀,最近车友群里这事儿闹得,真是没眼看。

理想那个新款 L6,本来卖得好好的,突然整了个活儿。

说是给一部分预订车主发了个问卷,问你要不要换成欣旺达的电池。

当然了,也不是白换,说能给你加个两年或四万公里的质保。

你品品,这话术。听着像个福利,感觉又哪儿哪儿都不对劲。

这不就是典型的产品经理式“既要又要”嘛,想换供应商降本,又怕用户不乐意,就拿个不痛不痒的权益来“堵嘴”。

结果呢?翻车了呀。

车主们根本不买账,群里直接炸了锅。

有人直接说:“这点权益打发谁呢?我要的是安心,不是延保。”

说白了,电池这玩意儿,跟车的发动机、心脏一样,谁敢拿来当小白鼠啊?

更别提之前有些传闻,说别的牌子用这家供应商的电池出了点小状况,搞得大家心里都犯嘀咕。

品牌信任这东西,像搭积木,搭起来费老大劲,推倒它,一脚就够了。

你给个延保,听起来好像是兜底了,可谁愿意天天操心自己的车会不会出问题,然后等着去走那个麻烦的质保流程?

大家要的是别出问题,而不是出了问题你能负责。这个逻辑得搞清楚。

所以你看,这事儿的核心矛盾就摆在这儿了:理想想省钱,但用户不想拿自己的安全和体验去给你的成本控制买单。

那问题来了,理想为啥非要冒着得罪用户的风险,硬推欣旺达呢?

这里面的水,可比表面上看起来深多了。

这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谁家便宜用谁”的采购问题,这是一盘关于供应链安全的大棋。

你想想,之前几年那个“电池荒”,把多少车企搞得焦头烂额。

宁德时代是行业老大,没错,技术牛,口碑好。但问题也在这,它太强了。

所有人都去抱它大腿,那它的话语权得多大?它一涨价,你跟不跟?它一断供,你产线停不停?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个道理,做企业的比谁都懂。

所以理想从很早就开始布局了,跟欣旺达又是增资又是合资建厂的。

说白了,就是想扶持一个“备胎”,一个能跟宁王掰掰手腕的“自己人”。

这不叫阴谋,这叫阳谋,把技术命脉攥在自己手里,总比仰人鼻息要强。

咱们再把目光拉回到 L6 这款车上。

这车起售价都干到 25 万以下了,各种优惠、配置送一堆,明摆着就是要走量、拼市场的“尖刀产品”。

这种车的利润空间,本来就被压得死死的。

这时候,电池的成本就变得极其敏感。据传闻,宁德时代的电芯比二供同类产品要贵上 15% 到 20%。

你算算,一台车省下来是多少钱?一万台呢?这可都是实打实的利润啊。

所以,从公司经营的角度看,在保证基本安全标准的前提下,用成本更低的方案,几乎是一种必然选择。

理想L6想换电池,拿质保当福利,车主不买账-有驾

但问题是,用户感受到的,不是你那漂亮的成本报表。

用户能感知到的是什么?

是“听说这个牌子的电池掉电快”,是“别人家的车混用电池最后都闹着维权”,是“宁德时代有自己的售后服务,更专业”。

这些口碑和印象,不是你开个发布会,拿几页 PPT 就能轻易扭转的。

用户买的不是参数,是确定性;花的不是钱,是对你这个品牌的信任票。

这就像你去一家高级餐厅,菜单上写着“顶级和牛”,结果上菜后厨师和你说,今天换成了另一家同样不错但名气小点的牧场供的肉,给你打个九折。

理想L6想换电池,拿质保当福利,车主不买账-有驾

你心里能不咯噔一下吗?你吃的还是那口肉,但感觉已经完全不对了。

这事儿其实也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我记得之前的理想 L8,上市后也搞过混用,后来也是被用户强烈要求,才改回了全系宁德时代。

有这个前车之鉴,这次在 L6 上还想“故技重施”,只能说,还是有点低估了现在用户的“信息差”和维权意识。

承诺了今年生产的都用宁王,现在又想提前到 12 月就开始换,这操作,确实有点不地道。

理想L6想换电池,拿质保当福利,车主不买账-有驾

那这事儿就没解了吗?

短期看,可能还是得学 L8 那样,先顺应民意,稳住口碑再说。毕竟 L6 这款车,对理想今年的销量目标太重要了,容不得半点闪失。

但从长远来看,真正的解决方案,可能藏在那个合资工厂里。

等到明年,理想和欣旺达合资公司生产的电池正式装车,到时候它可能就不叫“欣旺达电池”了。

它会直接叫“理想电池”。

你品品这个变化。

到那个时候,供应商是谁就不再是用户关心的焦点。因为理想,已经把电池的全部责任背到了自己身上。

电池不再是一个采购来的“零部件”,而是“理想品牌”的一部分。

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

把供应链的博弈,内化成自己品牌的技术力。

当然,这条路也更难走。因为从那天起,电池的任何性能、安全、口碑问题,你都再也没有甩锅给供应商的余地了。

所以啊,眼前这场风波,其实就是新能源车企在规模化扩张中,必然会遇到的一个坎。

如何在成本、供应链安全和用户体验这个“不可能三角”里找到平衡,太考验智慧了。

对理想来说,这不仅仅是一道技术选择题,更是一场品牌信任度的压力测试。

在你看来,如果车企为了控制成本用了二线品牌的零部件,但给了你实打实的现金优惠,你能接受吗?评论区聊聊呗。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