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讲真,这次长安在重庆搞的全球研发中心二期,确实让我有点翻白眼。你知道的,中国汽车行业,近些年变化特别快。从最开始的模仿到现在的自己造,其实也是在拼命追赶别的技术强的车企。长安这次大动干戈,花了138亿,建建筑,搞研发,说白了就是要搞高大上,也算给重庆的科技产业添点新气象。
我在想,重庆现在弄个全球研发中心,真不只是地方的象征。别人都说重庆是西南经济的核心,也变成了汽车产业的宝地。我有个朋友,他公司只有九个人,专门做自动驾驶算法,设在重庆很方便。就是说,重庆虽然是个二线城市,但真的能做全球总部?其实我觉得不一定吧。感觉像是一场秀——有点大家都在搞研发基地,我不差的味道。
你们试过查比吗?除了长安,还有吉利、比亚迪,也都在全国或海外搞研发。但长安这个规模,感觉是在集结国家队的气场。毕竟,长安从兵器装备剥离出来,医药、汽车,算是吃得还算稳的转型。一直觉得长安要突破瓶颈不简单,毕竟国内车市饱和,销量再怎么上涨,也是增量见底。利润压缩得快,成本上升,市场竞争激烈,你说这研发的钱扎在这上面,有没有用?我自己粗算了下,百公里制造成本可能在2-3万元左右。
所以,为什么硬要拼这种超级研发中心?我猜,也许是给自己一个硬核标签,告诉别人我们在创新在前沿。但我更关心的是,这中心离真正创新还差多远?造型设计是一个,前瞻技术又是什么?我翻了翻资料,规划到2027年完工,总建筑面积得有48万平米——哇,这得有多豪?我想象那个场景:贝塔实验室、电池测试厂、自动驾驶模拟区,各种高端设备像火箭发射场一样,科研人员穿着白大褂忙碌。
但问题是,这种花大钱建的研发中心,真的能带来质的变化吗?我记得去年某车企花了上百亿建未来工厂,产能提升了,但利润没怎么变,反而员工的压力大了。研发也是一样,投入大,效果不一定立竿见影。纯粹为了造个样子,不如多花点时间走心研发一些实用的东西。
说到这,我还想起我朋友说的那句话:豪宅里未必能养出人才。的确,要做创新,还是得靠人才、靠真刀真枪的技术。长安要搞超世界一流设计,那得有多少顶尖设计师?我估算,十年内想招到3000个科研人才,难不难?难的不光是找人,还要留人。这有什么诀窍吗?我记得有人说,创新其实靠文化,企业要有敢试敢闯的氛围。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长安还计划把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的研发作为重点。说白了,就是要在未来几年内突破自动驾驶辅助等级,至少达到L4。瞎猜的,我估算到,按行业平均水平,自动驾驶部分要多花几百个亿,才能走在前面。这个前面到底有多远?估计还得靠真车试验,否则都是空谈。
还能想到,重庆这个城市的地理优势其实挺微妙。高速交通、工业基础、物流配套都不错,但你说重庆的高科技氛围够不够浓?我当年只是在重庆一条街上看过几个搞科技的创业公司,土味十足。于是我想,是不是全球中心的说法,有点夸张?毕竟,像谷歌、微软那样的科技巨头,绝对不会把研发基地设在重庆。同理,长安把全球研发中心设在重庆,可能更像是个地理标志和战略象征——告诉别人:看吧,我们在这里投入大,愿景不一样。
这也不是没有意义。至少,对于重庆本地的科研人员、招聘的年轻人,还是一个鼓舞。楼要修,人才也得收罗。长安还要向更高端挑战,怎么看都不算浪费。
回头想想,汽车行业的不变,是技术更新换代的节奏变快。谁能把技术快马加鞭跑得更稳,谁就掌握了未来的主动权。但我一直觉得,城市的科研引擎不能只靠建大厦,更要大智若愚,沉下心去做真正的核心技术。
这国际化很多人觉得是虚的,毕竟,汽车的核心在哪里?在智能驾驶、在电池、在控制软件。这些东西,真搞实力,跟大范围的场馆关系不大。反倒是,这些研发中心里,能不能出一些硬核的创新点?这才可能让长安终究走出靠拼价格、靠模仿的阴影。
我还没想好,未来十年,长安的理想版图会是什么样子。年销量冲到500万辆,是不是在空中楼阁?还是在脚踏实地搞技术上的飞跃?哎,不知道你们觉得呢。
(话说,这两天我在西南的一家公司听到一句话:汽车已经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了。,让人心里头泛涟漪。汽车行业,究竟还能打多远?)
似乎,真正的科技创新,不在于花费,而在于用心。但愿,长安这次能真给行业带点新东西。否则,还不如回去多洗洗脑袋,别乱砸钱。
对了,聊到看一看那边的自动驾驶的测试车辆,想到一件事:如果真能实现自动驾驶大规模普及,那么辅助驾驶成本又要降低到哪个程度?感觉,要把成本压到每百公里只要几百元,得靠技术大革新。否则,消费者也不会掏钱包买单。
结尾留个悬念:你们觉得,长安未来的科技蜂巢能不能真正蜂鸣不止?还是只能听到点微弱的嗡嗡声……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