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摩托车出口火,老底扎实,政策扶持到位

“每出口三辆摩托车,就有一辆是重庆造的”。你说这事稀奇不稀奇?现在大家说起交通工具,张嘴闭口都是汽车、自行车,甚至共享电单车,摩托车多少有点被人遗忘的意思。可你要搁重庆问一句,它能不能靠摩托车掏出一锅汤来,重庆人绝对拍着胸脯告诉你:不得行?绝对可以。

其实我挺想问问,摩托车凭什么能让重庆“出圈”?毕竟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产业转型也好,技术突破也罢,中国造东西的本事早就不是新闻。可“摩都”这名头能盖到头上,总有点说不过去吧。你说想想,现在谁还把摩托当做家庭交通工具?除了玩车的,都是练手的,偶尔骑骑,稀稀拉拉也就那么回事。可为什么到了重庆,摩托车成了家家户户离不开的宝贝?

咱们翻翻老底,其实重庆和摩托车的缘分特别长。抗战时期就有了军工厂,那时候讲的不是啥车,而是机器、零件、武器,带点硬核基因。改革开放一响,军工企业也开始给民用产品找路,剩下的路全靠摩托车闯出来的。嘉陵厂家算是“摸着石头过河”,有胆有识,早早就整出了自主研发的嘉陵50,国内第一辆咱自己的摩托车,算得上是掀开摩托车历史的一页。

你说它为啥能火?其实算算账就明白。那个年代,一般工人工资几十块,汽车想都别想,别说千元,十万八万都没处下手。但摩托车一辆几百块,咬咬牙一年能攒下来,就能拧着钥匙上路。于是家里头有个嘉陵50,邻居立刻竖大拇指,骑车上班下班,风风光光。

而且重庆这地方特殊。什么叫“山城”?上坡下坎,路又窄又弯,公交汽车都得掉头好几把,摩托车有啥压力?灵巧,一把油门就上坡,转角抹头巷子来去自如,哪像那些平原城市,骑个摩托车就是耍酷。重庆这地方,摩托车是真用得上。

重庆摩托车出口火,老底扎实,政策扶持到位-有驾

你再看看技术和配套,人家早就在行业里扎了根。宗申、隆鑫、力帆,这些名字在摩托圈子里都是响当当的,啥民企五百强榜单,为数不多的摩托车企业出头露面。全国摩托出口前十名,能有一半在重庆。不是说这地方摩托车产得多,是周边配套、零部件、人才、技术一锅炖,谁都很难跟上。

那重庆为什么敢押注摩托车产业?说实话,很多城市早就对摩托不感冒了。你瞧,限摩、禁摩政策一出,不让上路还怎么卖?能进市区的只有“老头乐”或者两轮电动,摩托车不是“不流行”是“不让流行”。但重庆就是轴,一直都觉得老百姓要啥路权就要让人骑得舒舒服服。搞得摩托车司机和汽车平起平坐,路权不缩、管理不烦,有牌有证、戴头盔、限两人、靠右行,规矩立得稳,骑摩托一点没有被歧视的味道。

这事其实不光是摩托车产业,咱也说说大环境。政策扶持是硬道理,营商环境是真温暖。摩托车听上去不是高科技,但产业链一拉,数千亿市场盘子,撑得住一方经济。地方政府不光没禁摩,反倒是大力发展,支持企业搞高性能大排量,追着世界潮流走。你说这是不是给产业加火加油,一直在助推?

还有些细节你别小看。重庆的企业没被“新能源浪潮”“一禁了之”吓住,反倒是把传统和创新都拽在手心。油摩托有优势,骑得爽,但电摩托人家也不落下。像这次摩博会,电摩整车参展商暴涨,智能配件科技感满满,什么毫米波雷达、智能车机系统,安全性能、骑行体验都在变。不是说摩托车低端,不进步,人家重庆抱着自己的优势往高科技拱。

你想一想,这是不是一种态度?很多地方遇事先想怎么关门,重庆反而先问怎么包容,怎么规范怎么发展。城市管理不是为了让交通工具变少,而是让老百姓有得选、有得骑、有得用。摩托车是个“小东西”,但衍生的文化和后市场是件“大事儿”。比如这届摩博会,主打的已经不是单纯卖车了,摩旅用品、配件、改装、各种摩友生活体验。厂商琢磨的不仅是卖铁皮,是把用户体验、品牌文化、城市生活都一起搭进去了。

你看看后市场涌现的品牌:专门为摩旅设计的背包,复古户外装备,科技感盲区监测系统,骑摩托已经不是单纯的代步行为,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摩友聚在展馆里试用设备,选购配件,现场体验互动,购车之后还有圈子、有交流、有玩法。摩托车在重庆,但重庆已经不只是生产摩托,更是在生产一种“酷”。

那有人要问了:重庆摩托车能不能在中国火,能不能在世界火?你听听专家说话,整个摩托车产业撬动的消费盘子能有一万亿呢!这可不是小角色。如果说以前靠出口低端订单,现在人家开始转型,瞄准大排量、高性能、智能化、电动化,抢的是全球市场的高端客户。这可不是光审美的升级,更是技术和制造实力的升级。什么智能摩托,什么电动摩托,产业要做赛道你都没法比。

重庆的故事不就是典型的小步快跑、大胆创新吗?别的地方动不动“跟风禁摩”,结果摩托车产业一边被赶回车库,一边“被淘汰在家”。可重庆就像“死守阵地”,上坡下坎磨不灭火气,还把摩托车做成城市文化。你说这是不是重庆的一种“倔强”?摩托车不是简单代步产品,是一种生活方式、经济引擎、甚至一个城市的气质代表。别的城市都在追求“大而全”,结果都失去了自己的特色。重庆反倒是抱住了小而强,深扎摩托产业,把市场做活,把文化做浓。

其实想深一层,我们总喜欢谈经济结构,谈产业升级,但最后能活下来的产业,不就是扎根本地、贴近用户的吗?重庆摩托车企业不仅做得多,出口得多,还玩出了自己的花样。从“造摩托”到“懂摩托”,这个过程其实挺值得琢磨。谁都想做高端制造业,谁都想追智能化,但关键环节不是技术堆砌,是能不能让一个产业成长起来,从文化到管理再到市场,全链路发力。重庆的摩托产业不靠拍脑门做决定,也不是一块地一堆厂子就能成事,整个城市、社会环境、政策支持、管理理念、用户需求全得捏在一起。

重庆摩托车出口火,老底扎实,政策扶持到位-有驾
重庆摩托车出口火,老底扎实,政策扶持到位-有驾

看着每三辆出口摩托就有一辆“重庆造”,你不能只把它当做一个冷冰冰的数据。这是重庆人坚守、敢做敢拼的结果;也是一座城市对摩托这个“小众产业”的最高褒奖。产业做大不是靠运气,是靠敢于创新,敢于不跟风,敢于给出时间去厚积薄发。将来摩托车产业能不能再上个台阶,其实也要看这种“重庆模式”能不能更普及,更敢创新。从摩托车到摩托文化,再到智能出行、全球供应,重庆这座城市确实“有点东西”。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