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营收破3700亿,净利润超155亿,看着是亮眼的增长成绩单,但拆开数据细品,问题也藏不住——第二季度净利润突然下滑30%,近一半净利润来自政府补助,资产负债率还维持在71%以上。比亚迪这份中期财报,到底是“真赚钱”还是“表面风光”?普通消费者和投资者该怎么看?
先看整体盘子,数据摆在这里: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实现营业收入371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3%;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5.11亿元,同比也涨了13.8%。公司上半年纳税88亿元,还拿到了65.28亿元政府补助。单看营收和利润双增长,这成绩在车企里确实能排前列,但算笔账就会发现,这65.28亿补助占了净利润的42%左右——要是扣掉这笔补助,真实盈利能力会打多少折扣?
再把时间线拉到季度,差异就更明显了。第二季度营收2009亿元,同比增长14%,按理说营收涨了,利润也该跟着走,可实际净利润只有63.56亿元,反而比去年同期降了30%。为什么营收往上走,利润却往下滑?答案或许藏在业务结构里。
从业务构成看,汽车及相关产品是绝对主力,上半年贡献了3025.06亿元营收,占总营收的81.5%,毛利率20.5%;剩下的18.5%来自比亚迪电子,也就是手机部件和组装业务,营收687.43亿元,但毛利率只有7.7%,连汽车业务的零头都不到。这意味着,比亚迪的利润基本靠汽车业务撑着,电子业务更多是“走量不赚钱”。一旦汽车市场有风吹草动,整体利润就容易受影响,Q2的净利润下滑,或许就和汽车业务的毛利率压力有关。
再看市场分布,境内收入2359亿元,毛利率16.97%;境外收入1354亿元,毛利率却达到19.82%。很明显,海外市场比国内更赚钱。这两年比亚迪在海外到处建厂、推新车,看来确实没白忙活,海外市场已经成了盈利的重要补充。但反过来想,国内市场竞争这么激烈,连比亚迪的毛利率都压得这么低,其他车企的日子会不会更难?
成本和费用方面,比亚迪上半年花了492亿元,其中研发费用296亿元,占营收的7.97%,这个比例在制造业里不算低。而且全部研发支出308.8亿元里,95.8%都费用化了,只有4.2%资本化,说明公司更倾向于把研发投入直接算进当期成本,而不是分摊到未来,这种做法虽然短期会影响利润,但也显得更务实。
销售费用124亿元,占营收3.34%;管理费用104亿元,占营收2.80%,这两项费用占比不算高,说明公司在销售和管理上没怎么“乱花钱”。有意思的是财务费用,居然是32亿元,简单说就是赚了钱——因为利息收入10.7亿元超过了利息支出9.7亿元,还有汇兑收益帮忙,这在有大额负债的企业里不算常见。
说到负债,比亚迪上半年负债总额6016亿元,比去年年末增长2.89%;资产总额8463亿元,资产负债率71.08%。这个负债率虽然比之前略有下降,但还是处于较高水平。具体看债务结构,短期借款161亿元,长期借款55亿元,有息债务总共216亿元,其实不算多;真正占大头的是应付账款及票据2366亿元,还有其他应付款1566亿元,这说明公司欠供应商的钱比较多,不过这也是大企业常见的运作方式,只要资金链没问题,风险就可控。
股东权益方面,上半年增长23%,主要是因为股权增发融了408亿元,这也让公司的资金实力更厚实了,毕竟资产总额比去年年末增长了8%,家底确实变厚了。
总结下来,比亚迪这份中报有亮点也有挑战。亮点是营收和利润双增长,海外市场盈利能力强,高端品牌(腾势、仰望、方程豹)推进顺利,研发投入也舍得花钱,这些都是长期发展的底气。挑战则是Q2净利润突然下滑,汽车业务毛利率有压力,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还有不算低的负债规模。
未来比亚迪能不能持续走好?其实已经有了一些支撑:规模优势越来越明显,全产业链布局能控制成本,多年的研发投入也积累了不少技术。但需要关注的问题也很明确:汽车业务的毛利率能不能稳住?海外市场扩张能不能一直顺利?高端品牌能不能真正打开销量?负债结构又该怎么优化?
作为国产车企的龙头,比亚迪的每一步都牵动着行业神经。它的增长,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它遇到的挑战,也是整个行业需要面对的问题。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比亚迪接下来该优先解决毛利率问题,还是先优化负债结构?或者你更看好它在海外市场的表现?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