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身边考虑新能源车的朋友越来越多,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摆在了许多人面前:我家有充电桩,每天上下班的路程也不算远,买一辆增程式电动车,然后就把它当作纯电动车来开,只充电不加油,这样是不是能把省钱发挥到极致?
这个想法听起来确实非常诱人,既能享受纯电驱动带来的安静顺滑和低廉的用电成本,又有一个发动机作为后盾,彻底告别了里程焦虑,似乎是眼下最完美的用车方案。
然而,现实世界里的物理规律和经济账本,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一些。
长期把增程车完全当纯电车使用,可能并不会像预想中那样美好,它真正“损伤”的,或许并不是你最担心的那个部件。
我们首先要明白一个根本性的区别,那就是增程车的电池和纯电动车的电池,在设计初衷和工作模式上有着本质的不同。
纯电动汽车,尤其是那些标榜五六百公里甚至更长续航的车型,它们搭载的电池包容量巨大。
这就好比一个大型水库,对于大部分日常通勤来说,每天消耗的电量,仅仅是水库表层的一点点水。
车主可能一周才需要充一次电,并且很少有机会将电池电量用到接近枯竭的程度。
这种工作模式,我们称之为“浅充浅放”。
对于锂电池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健康、能够最大化延长其使用寿命的工作状态,对电池的损耗非常小。
然而,增程车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为了控制整车成本、重量以及为发动机留出空间,市面上主流的增程车,其搭载的电池包容量通常要小得多,纯电续航里程普遍集中在一百多到两百多公里。
这个电池包就不再是大型水库,而更像是一个家用的储水桶。
同样是每天五十公里的通勤路程,对于这个小储水桶而言,可能一下子就消耗掉了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水量”。
这意味着,车主可能每隔两三天就必须进行一次充电,才能维持纯电通勤的模式。
这种频繁地将电池电量从接近满电用到较低水平,再重新充满的过程,就是所谓的“高频深度循环”。
这恰恰是锂电池最忌讳的使用方式。
每一次深度的充放电循环,都会对电池内部的化学结构造成微小但不可逆的损伤。
在微观层面,这个过程中电池负极材料表面容易析出一种针状的结晶体,被称为“锂枝晶”。
您可以把它想象成电池内部悄悄长出的“刺”,每一次深度充放电,这些“刺”就会生长一点点。
当它们生长到足够长时,就有可能刺穿电池正负极之间起隔离作用的隔膜。
隔膜一旦被刺穿,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电池内部发生微短路,导致电池容量出现永久性的大幅衰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续航“打折”。
在更极端的情况下,还可能引发热失控,带来安全风险。
这并非空穴来风的理论,而是有大量实际数据支撑的。
根据一些行业内的测试报告和大数据分析,一辆长期以纯电模式行驶了约十一万公리의增程车,其电池健康度(SOH)衰减可能高达25%。
这意味着,新车时标称纯电续航200公里的车,几年后充满电可能也就能跑150公里了。
相比之下,同样行驶里程的纯电动车,其电池健康度的衰减率通常在10%到15%的范围内。
两者之间接近一倍的差距,清晰地揭示了不同使用模式对电池寿命的巨大影响。
车企在设计时,通常会为纯电动车的大电池包预留更多的冗余电量,即显示的0%电量并非电池的物理极限,这是为了保护电池。
而增程车的小电池包,本身容量有限,为了实现标称的纯电续航,留给用户的缓冲空间自然更小,使得每一次充放电都更接近电池的极限工作状态。
聊完了大家可能忽视的电池损耗,我们再来看看很多人担心的另一个问题:那台长期不启动的发动机,会不会放着放着就坏了?
比如机油变质、内部零件锈蚀等等。
关于这一点,我们确实要佩服当下中国汽车工程师们的深思熟虑。
以理想、问界等主流增程车品牌为例,它们的车辆管理系统(BMS/VMS)已经相当智能化。
系统会持续监测发动机的静置时间,如果检测到增程器长时间未启动,例如超过一个月,系统便会在合适的时机,比如车辆启动后,自动启动发动机并让其运转一段时间。
这个过程被称为“自动油电维护”或“保养运行”,其目的非常明确:第一,让机油在发动机内部充分循环,润滑所有运动部件,防止因长期静止而产生油膜破裂或部件卡滞;第二,利用发动机运转产生的温度,将可能混入机油中的微量水汽蒸发掉,有效防止机油乳化现象的发生。
因此,只要您是正常用车,完全不必担心那台发动机的健康状况,它会在你需要它之前,自己照顾好自己。
那么,既然增程车有这样的特性,我们应该如何正确使用,才能既享受到用电的经济性,又不至于过度损耗电池,导致几年后省下的油钱还不够换一块电池呢?
关键在于理解并尊重车辆的设计逻辑,做一个聪明的使用者。
首先,要尽量避免极端的充放电习惯。
告别“电量不到红线不充电,充电不满100%不拔枪”的强迫症。
养成将电池电量保持在20%至80%这个黄金区间的习惯,是公认的最有利于延长锂电池寿命的方法。
其次,要善用它的混动模式。
不要因为家里有充电桩,就彻底忘记了它还有一台发动机。
可以有意识地,比如每周安排一次,在周末出游或路况较好的快速路上,主动切换到混动模式行驶一段距离。
这不仅能让发动机得到必要的运转,更重要的是,在需要较大功率输出时,让发动机和电池协同工作,可以显著降低电池的放电深度,减轻其工作压力。
最后,在每次进行车辆保养时,要多留一个心眼。
除了常规的检查项目,可以主动向售后服务人员要求,查看一下车辆电池健康度的检测报告。
这份报告是电池最真实的“体检单”,能帮助你清晰地了解电池当前的状况,做到心中有数。
毕竟,车辆是为人服务的消耗品,但通过科学合理的使用,我们完全可以让它以更健康的状态,陪伴我们更长的时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