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权经济的典型样本:当执法证成为私人通行证
事件中三个细节令人不寒而栗:奔驰女司机手持证件威胁"要不然我就拿证了";同行男子精准报出当事人住址并扬言"不管住哪里都要搞你";民警深夜登门要求删除视频并道歉。这三个动作构成完整的特权示威链条:权力展示-信息威慑-公器私用。
《人民警察法》第22条明确规定,警察非执行公务时不得出示证件。《刑法》第280条则对伪造国家机关证件行为设定刑罚。当证件在民事纠纷中成为威胁工具,其性质已从执法凭证蜕变为特权门票。更值得警惕的是,个人信息在此过程中沦为权力附属品——无论是通过内部系统违规查询,还是借助民间黑产获取,都暴露出权力与信息黑市的媾和。
选择性执法的经济账:谁在为特权买单?
民警"删视频道歉"的要求,暴露出特权经济的成本转嫁机制。若证实涉事女子为公职人员,其行为将产生三重经济危害:市场公平成本方面,权力变现迫使企业增加"关系维护费"等隐性支出;社会维权成本方面,基层执法资源被特权绑架后,普通人维权需付出更高代价;制度运行成本方面,每起特权事件都在消耗法治信用,最终推高社会治理成本。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39条明确规定,公职人员泄露公民个人信息应受处分。但现实中,涉事单位常以"内部处理"消化矛盾,导致违法成本远低于收益。这种"罚酒三杯"式的惩戒,实质是纵容特权经济持续吸血社会肌体。
个人信息黑产链:特权经济的灰色支柱
"精准报住址"背后藏着更深的产业链条。从公安内部系统违规查询,到通过民间调查公司购买数据,特权阶层获取公民信息的渠道已形成完整市场。《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4条明确禁止非法处理他人信息,但实践中,某些基层单位仍存在"人情查询""关系查询"的灰色操作空间。
中央推进"放管服"改革本为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但部分权力部门却将简政放权异化为寻租机会。当车牌号能轻易解锁公民隐私库,当执法证件变成个人信息查询的通行证,市场经济的基础规则正在被特权蛀空。
透明治理:降低特权经济的制度成本
破解特权困局需要三剂猛药:建立涉公职人员舆情事件强制身份公示制度,终结"视情况公布"的投机空间;升级权力清单2.0版,对个人信息查询等高风险权限实行全程留痕;设立特权侵权国家先行赔偿机制,避免受害人陷入维权困局。深圳"阳光政务"实践表明,权力运行越透明,市场活力越充沛。
法治社会的真谛,在于让每个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当奔驰女甩出证件的那一刻,她甩出的是对市场规则的蔑视;当民警深夜登门施压时,他们压垮的是公众对公平的期待。清除特权成本不是道德呼吁,而是市场经济存续的必要条件——因为任何权力套利行为,最终买单的都是全社会的发展机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