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O要失业?这话谁敢说!"阿维塔总裁陈卓在汽车论坛上的这句话,像颗炸弹扔进了会场。台下一片寂静,紧接着是嗡嗡的议论声。小米汽车入场不到一年,竟能让行业巨头发出"降维打击"的警告?更可怕的是,他断言这场洗牌才刚刚开始——有人会被淘汰,有人则被迫重生。
小米SU7发布那天的场景,许多人记忆犹新。凌晨三点的发布会场外,有人裹着羽绒服排队;直播间人数半小时突破百万;连街头巷尾的超市老板都在讨论"保时捷同款尾灯"。这哪里是卖车?分明是现象级狂欢。有传统车企的市场部朋友私下苦笑:"我们投千万拍广告片,不如雷军一条微博带话题。"陈卓口中的"流量密码"就藏在这些细节里:用户共创、话题引爆、CEO人设营销,小米用互联网的思维撕开了汽车营销的固化堡垒。
更令人不安的是行业生态的变形。当价格战打到白热化,有人开始走偏门。前阵子山东街头的电动三轮车赫然贴着"问界""智界"的标牌。这种赤裸裸的蹭流量,连陈卓都忍不住发声:"品牌价值是用心血浇筑的城墙,不是随便就能扒走的砖头!"这背后是一场生存焦虑:部分企业被困在"流量黑洞"里,盲目模仿新玩家的招式却丢了根基。我看到某次车展上,一家小厂请网红直播带货,全程大喊"全网最低价",而工程师躲在角落摇头——他们引以为傲的底盘技术,根本没机会展示。
营销乱象的根源,或许在于汽车行业的范式转移。十年前卖车靠渠道覆盖和广告轰炸,4S店是必争阵地。如今呢?用户先在社交平台看测评,再去直播间比价,最后带着配置单找经销商谈赠品。传统车企的营销体系像臃肿的巨人,转身比初创企业慢了不止三拍。今年初,某合资品牌砍掉了30%的传统广告预算,转而组建短视频团队,可效果平平——内容同质化严重,主持人僵硬地念着"超长续航""智能座舱",评论区冷冷清清。
但陈卓的警告不止是危机预警。他点破了行业更深的真相:淘汰的不是岗位,而是落伍的思维。"工具迭代再快,也替代不了人的思考。"某老牌车企营销总监李伟的经历就是注脚。去年他带队拜访小米、抖音甚至蜜雪冰城,回来后把团队打散重组。他们放弃刻意的"科技感"话术,改用车主真实故事串联产品亮点;停止盲目追热点,转而深耕亲子出行、露营场景的垂直社群。半年后,他们的新能源车在小红书自然种草量翻了5倍。李伟说:"与其焦虑饭碗被抢,不如想想客户真正需要什么。"
营销的本质从未改变——打动人心。小米的优势在于把冰冷参数转化为情感连接。他们知道年轻人不只想买车,更想买一种身份认同;中年群体要的不仅是安全配置,还有家人赞赏的目光。奥运营销大师大卫奥格威六十年前就说过:"消费者买的不是钻头,而是墙上的洞。"可惜很多汽车人还在狂吹钻头的转速。
如今的十字路口,每个从业者都要问自己:当流量浪潮退去,你到底靠什么立足?那些真正尊重用户、敬畏品牌价值的人,永远不会失业。营销的终极赛场,永远为敢于重塑自己的人亮着灯——问题是,你敢推倒自己过去的功劳簿吗?
参考资料: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25年汽车营销变革趋势研究报告》
奥美中国《品牌情感化营销案例库》
国家知识产权局《汽车行业商标侵权典型案例汇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