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机都说这5样应急工具,车里没一件都心慌
有时候开车出门,真不是光靠胆子和技术。像我表弟那次,凌晨两点半从外地赶回家,高速上“咣”一下爆了胎。他电话打给我时声音都发抖:“哥,我备胎一点气没有……”那会儿夜色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他人站在应急道边吹冷风等救援。我也只能安慰两句,说实话,那场面谁碰上谁着急。
其实很多人后备箱东西不少,但真要用的时候,一样顶用的没有。师傅们常说:平时啥事儿没有就嫌累赘,一到关键时候,全靠它们救命。这些年修车、帮朋友处理小事故,总结下来,有五样东西不能少——而且别光买了放着,还得懂点门道。
先说最常见的——备胎和千斤顶。新手司机总觉得自己不会遇到爆胎,可老天爷哪管你是新手还是老司机?记得有次群里一个兄弟发视频求助,说轮胎扎钉漏气,本想自己换个备胎省事,却发现千斤顶压根没对准位置,把底盘铁皮弄瘪了一块,后来去修理厂补漆加校正,多花八百多块钱。我那会儿还纳闷,这种失误咋还这么普遍?后来问了下维修店的小赵,他笑着摆摆手:“七成以上第一次换轮的人,都把千斤顶随便往下一塞。”其实正确的位置是在门槛下方加强筋那里,有凸起的地方才行,不然底盘很容易受伤。
还有个坑,就是大家以为只要有备胎就万无一失,其实不查气压等于白搭。我隔壁大姐三个月前刚买的新SUV,自信满满地跟我们炫耀她后备箱装备齐全。结果过完年高速上真爆了一回,她兴冲冲打开后厢准备大显身手,却发现备用轮已经瘪成饼……最后还是拖车师傅来收拾残局。“听销售顺嘴提过一句,每月最好测一次备用轮压力,比正常主轮高一些才靠谱。”但大多数人都是图省事,从来不看一眼。所以啊,这玩意每月摸一下绝对比临阵抓瞎强太多。
再聊聊电瓶亏电。有段时间冬天特别冷,小区好几辆老款轿车清晨打火直接趴窝。一开始大家互相借搭电线,用起来倒是方便,可惜去年邻居阿勇翻了船。他接反正负极,两台车仪表盘一起亮红灯,还烧坏保险丝,被维修店宰了一刀800元。从此以后,小区微信群里流传一句话:“宁可多花二百买个便携启动宝,也别再拿搭线冒险!”这种启动宝长得像充电宝一样,用法傻瓜级,新司机按说明书操作基本不会出错,而且还能顺带给手机充当移动电源。有次冬天下雪,我就靠它帮楼下三个邻居连着点火,人情分分钟拉满。
第三类东西,是三角警示牌和灭火器。这俩很多人嫌麻烦,要么扔在角落吃灰,要么干脆忘记带。但法规可不是闹着玩的,高速公路如果三角牌没放够距离(至少150米),被查到直接扣分罚款,还有事故责任风险。前年单位同事王姐亲历追尾事故,对方因为警示标志放太近,被判主要责任,她回来逢人就念叨,“高速停车一定要走远点放警示!”至于灭火器,现在好多厂家送的是迷你版,看起来挺精致,其实喷十秒钟能干啥?真正能派上用场的至少2公斤装(听汽修店老师傅讲,发动机舱起明火,没有2公斤根本压不住)。而且灭火器最好别丢在后背厢,因为遇到紧急情况往往几秒钟决定生死,把它搁副驾脚垫旁边或者驾驶座侧袋更合适。有位做保险理赔的小杨私下透露,好多人就是因为找不到灭火器耽误扑救,只能眼睁睁看爱车变废铁……
补胎工具和充气泵,也是经常被忽略的一套组合。我头几年总以为扎钉子必须去补胎铺排队,其实普通小孔完全可以现场搞定。“50块钱简易胶条套装配个小泵,应付临时漏气绰绰有余,”这是隔壁县技校老师傅老郑教我的窍门。他甚至建议,如果只是细钉扎进花纹沟,不妨先试试自助补胶条,再慢慢开去专业店彻底检查。不过他也反复提醒:侧面破损千万不能凑合,否则跑高速风险极高。这些年二手市场流行一种“免拆式蘑菇钉”,据说密封性更好,但价格贵不少,也算行业里的新鲜货吧。
最后那个容易被遗忘却关键的小物件——破窗锤兼安全带切割刀。在微信群里看到一个让人揪心的视频:南方暴雨季节,有辆MPV掉进积水涵洞,全家差点困死里面。据知情朋友转述,当时驾驶员拼命推门根本打不开,好在副驾姑娘包里挂了弹簧式破窗锤,一砸玻璃立马碎裂,大伙才侥幸脱身。不少女生担心力气问题,更推荐弹簧按钮型,只需轻轻按压,无需蛮劲。而安全带切割刀也是必不可少,有时候碰撞瞬间卡死拉不开,用这个专用口子咔嚓一下,比掏水果刀靠谱多了。(有人吐槽市面上一些塑料壳劣质货,经不起摔,所以选购还是认准正规渠道。)
哦,对,还有几个冷知识插播一下:1. 有部分进口车型原厂并未配全尺寸备用轮,而是所谓“小号应急毂”,速度千万不能超过60km/h;2. 现在新能源纯电动车型部分厂家赠送随车应急包内含专属低温启动设备,不过北方严寒地区实际体验褒贬不一;3. 老北京出租圈曾流传“螺丝拧紧不要踩脚”的土办法,据说这样拆卸更方便,但具体力度还得因车型而异;4. 有些养护达人喜欢把所有工具分类装盒贴标签,说是一目了然,其实实际操作中可能反倒浪费抢救时间……这些都是琐碎经验,各取所需吧。
写到这儿突然想起去年春节前夕,大街上一辆白色轿跑停路边半小时没人动静,引擎盖敞开,一个戴鸭舌帽的大叔抱怨:“早知道昨晚检查下,就不用今天冻脚丫啦!”他身旁蹲着两个年轻女孩,在微信语音跟朋友求助怎么接线。当时围观群众热烈讨论,“以后每个月抽空翻翻自己的‘杂物箱’,指不定哪天真派上大用场。”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穿插于文中及日常生活闲谈,如汽修技师、销售、群友分享等渠道综合整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