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提车三个月,感觉像亏了1万!”一位比亚迪秦PLUS DM-i新车主在车友群里哀嚎。
结果,有一位2021款老车主却淡定回应:“兄弟,你这才哪到哪,我们当年15万买的同款车,现在都快折半了,早已麻木。”
01 价格屠夫的又一次亮剑
“6.98万起,第二代秦PLUS DM-i,又降价1万!”这条消息在一个个车友群炸开了锅,估计也会在汽车市场掀起巨浪吧。
回想2021年秦PLUS DM-i初上市时,10.58万元的起售价已经被誉为“价格杀手”,直接击穿了合资混动轿车的价格底线。
没想到短短四年时间,这款累计销量超过240万的冠军车型,不仅没有因换代而涨价,反而将门槛拉低至7万元以内。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次是“加量又降价”。
新车增加了纯电128Km续航版本,搭载第五代DM-i技术,油耗低至2.69L/百公里,满油满电轻松续航2000+公里,同时,还有怀挡,更新的车机系统等等升级,然而,价格却不增反降。
这种打法,在汽车行业几乎前所未见。
传统车企换代时,往往通过增配小幅提价或维持原价,像比亚迪这样大幅降价的同时还提升配置的做法,堪称行业“异类”。
02 从麻木到平静:老车主的心态变迁
面对这种“背刺”,老车主们的反应却出奇地平静。
2021款车主老王告诉我:“早都麻木了,我15.8万落地的顶配,现在看这价格确实心疼,但想想这三年的使用体验,也释怀了。汽车本就是消费品,不是投资品。”
这种心态在比亚迪老车主中相当普遍。
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比亚迪用户群体特征有关——他们多为务实型消费者,对车辆性价比更为关注;另一方面,也与比亚迪产品迭代速度和技术进步之快有关,老车主们早已预见价格下行的必然性。
毕竟,老车主买的时候享受了当时的技术,现在技术进步了,成本降低了,降价是自然规律。
03 打破垄断的利剑
秦PLUS DM-i的划时代意义,不仅在于它的销量,更在于它彻底打破了合资车在A级家轿市场的垄断。
回顾五年前,A级轿车市场还是日系和德系的天下,卡罗拉、朗逸、轩逸等车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国产车虽有多款产品尝试突破,但始终难以撼动这一细分市场的格局。
秦PLUS DM-i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
它以媲美甚至超越合资车的产品力,加上极具竞争力的价格,成功撕开了合资车的防线。如今,在A级轿车销量榜前列,秦PLUS已稳居榜首,这是中国品牌多年未实现的突破。
而这种突破的背后,是比亚迪全产业链布局带来的成本控制能力。从电池、电机、电控到半导体,比亚迪几乎实现了核心部件的全自研自产,这为其价格下探提供了坚实基础。
04 技术迭代的速度与激情
比亚迪之所以能够持续降价,根本原因在于其快速的技术迭代。
第五代DM-i技术的发布,使得混动系统的能效进一步提升,成本进一步降低。这种技术进步的速度,让竞争对手难以跟上节奏。
传统车企一款车型的生命周期通常为5-6年,中期改款在3年左右。而比亚迪几乎每年都有重要技术更新,每两年就有一次大换代。这种迭代速度,更接近电子产品而非传统汽车。
“现在买比亚迪,就要有被‘背刺’的心理准备。
05 消费者是最大赢家
无论老车主如何“受伤”,不可否认的是,消费者是这种竞争的最大赢家。
2025年,7.98万,就可以买到一款纯电续航128公里的插电混动轿车;
6.98万,就可以拥有55公里续航的版本。如果叠加置换补贴和国家补贴,最低4.98万元就能落地。这样的价格,让更多普通家庭能够负担得起新能源车。
“短途用电,长途用油,一周充一次电”的使用场景,真正解决了用户的续航焦虑和成本顾虑。这对于预算有限但又想体验新能源优势的消费者来说,无疑是最佳选择。
更重要的是,比亚迪的定价策略迫使整个行业跟进。估计不用多久,以吉利为首的多家车企,也会纷纷下调旗下的混动车型售价,一场围绕插电混动市场的价格战已经打响。
不管怎么说,最终受益的,肯定是广大消费者。
最后,也希望老车主们放平心态,毕竟,汽车越来越像电子产品,早买早享受,晚买享折扣,这,就是当今汽车市场的新游戏规则。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