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观察:智驾技术为何集体“失声”?

上海车展:“智能驾驶”不那么火了

第二十一届上海车展正常开展啦!2025年是国内的第一场大活动,大家都说这是全民智驾的开始。不过,这次车展跟大家想的不太一样。以前展台上的激光雷达特别亮眼,现在车企都在强调安全措施了。以前车企老总都说要做L3级自动驾驶,现在说话都变得小心了,改成说“组合辅助驾驶”。所以,有业内人士觉得,在这次车展上,“智能驾驶”好像没那么火了。

上海车展观察:智驾技术为何集体“失声”?-有驾

为啥车企都不提智能驾驶了?

为什么今年上海车展的氛围这么奇怪?背后到底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为啥车企都不提智能驾驶了?

当然,这次车企态度的大转变,主要得归因于小米SU7那件事。今年3月,在安徽铜陵高速上,一辆小米SU7在使用智能辅助驾驶时撞上隔离带并起火,造成三人死亡。这个事故成了行业的分水岭。它让公众对车企过度宣传智能驾驶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所以车企现在都开始注重宣传“安全”和“一步步来”的发展思路。有位自主品牌的负责人说:“车展前,所有宣传材料里的‘智驾’两个字都被拿掉了,我们现在更想让大家关注真实的用户体验。”

政策收紧迫使车企谨慎宣传

车企的态度之所以发生变化,一大原因其实是政策的变化。今年3月2日,工信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这个通知让智能驾驶行业开始受到更严格的监管。文件要求车企把辅助驾驶系统和OTA升级的信息列入准入目录,加强对缺陷的调查和召回管理,还明确规定不能用“脱手”或者“解放双手”这样的说法来宣传。到了4月16日,工信部在一次会议上又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车企不能夸大宣传,必须清楚说明系统的能力范围;不能随便进行公开测试;还要控制OTA升级的频率,保证升级版本的稳定性。在这些政策的压力下,车企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做法。

上海车展观察:智驾技术为何集体“失声”?-有驾

车企智能化转型的矛盾心理

岚图汽车的CEO卢放说过一句话:“守住宣传底线就是守住生命线。”这句话代表了很多车企高管的想法。不过,在展馆地下二层的秘密测试区,工程师们还在忙着调试L4级别的自动驾驶系统。这说明,表面上大家都在保持沉默,但实际上反映了车企在智能化转型中的矛盾心理。一方面要面对监管的压力,另一方面又不能放弃技术上的竞争。归根结底,智能化是车企绕不开的一个重要领域,未来它们可能会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来应对。

车展上各种有趣的事儿

不出所料,车展第一天雷军没有出现。他没来的消息成了这次车展最大的悬念。对于雷军为何缺席,小米集团公关总经理王化解释说:“雷总很想来,但因为时间安排有冲突。”这话听起来像是在帮雷军找理由。

虽然雷军没去现场,但小米的展台依然吸引了不少人。不过大家关注的重点不是技术,而是“车展限定矿泉水”和亮黄色的棒球帽。在网上,一瓶小米矿泉水被炒到了90元,而棒球帽也在社交平台上火了一把。这种“线上热闹、线下低调”的做法,显示出小米在智能驾驶宣传上的小心谨慎。SU7事故发生后,小米不得不从强调技术转为更注重用户体验。

华为汽车“朋友圈”很广

和小米不一样,华为的特点是“无处不在”。最近,华为的余承东跟几个品牌的高管一起直播,宣布和上汽合作的新品牌“尚界”的第一款车可能会大火。而且,华为汽车部门的高层还经常跟奥迪这样的外资车企打交道,挺忙活的。

上海车展观察:智驾技术为何集体“失声”?-有驾

车展流量降温

华为以前总喜欢说“遥遥领先”,但现在改口说“安全才是最大的豪华”。这种低调的做法其实很聪明。现在这个节骨眼上,没必要再去惹争议,不过不知道余大嘴会不会觉得有点不习惯?

车展降温

在上海2025年的车展上,有一个小细节特别值得关注,就是大家对流量的关注度下降了。具体来说,就是逛展的人没以前那么多了,大家串门的热情不像从前那么高了。

上海车展观察:智驾技术为何集体“失声”?-有驾

新能源车市内卷,大佬扎堆串台成往事

2024年的北京车展跟前一年比,明显没那么热闹了。去年雷军和周鸿祎在车展上搞了不少动静,但今年周鸿祎只是去小鹏展台帮机器人IRON站个台,宁德时代的曾毓群和理想汽车的李想更像是在讨论供应商合作的事儿。蔚来老板李斌就一直守着他自己的展台,“蔚小理”三大品牌的老总没像往常那样一起亮相。

为啥大佬们都懒得到处串台了呢?主要是因为北京车展组委会出了新规定——不让大老板们随便跑到别的展台上去,怕分了媒体的注意力。这个变化让车企们更专注于展示自己的产品和技术。

其实,不只是规定的原因,整个行业也在发生变化。以前靠宣传吸引眼球的效果已经到头了,现在大家都明白,真正拼的是产品的实力。比如理想汽车计划推出的新车型会用上英伟达的Thor芯片,并且全系标配激光雷达;极氪推出了900V电混技术,想在高端市场上有所作为;零跑则采取“低价策略”来抢市场。这些举动说明,车企们正在把重点从追求热度转移到提升技术实力上。

智能驾驶进入沉淀期,离黄金时代还有多远?

在上海车展上,智能驾驶技术的关注度似乎降低了,但这并不代表汽车行业放弃了智能化发展。实际上,这是从快速发展到稳步成长的一个必经阶段。政策法规明确了安全标准,小米SU7的事件提醒大家注意技术风险,而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也在推动车企更加关注用户的真正需要。这种暂时的“沉默”,并不是智能驾驶的终点,而是行业发展逐渐成熟的表现。当技术的炫目光环不再占据主导,而是更注重用户的实际体验时,中国的汽车工业或许真的会进入一个属于智能驾驶的“黄金时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