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8撞翻重卡背后:一场测试引发的信任
7月29日,理想i8正式上市,新车热度未消,次日一场碰撞测试视频便引爆全网——理想i8与东风乘龙重卡对撞,结果重卡四轮离地弹起!短短五天,理想、东风乘龙、中国汽研三方紧急声明,但这场“碰撞”引发的行业震荡,远未平息。
测试初衷与意外风波
理想汽车在声明中强调,测试仅为验证i8被动安全性能,委托权威机构中国汽研执行。测试模拟真实公路事故场景,i8凭借创新结构表现优异:A/B/C柱完好,9气囊全开,电池安全无忧。然而,测试中作为“移动壁障”的东风乘龙重卡被撞弹起,瞬间点燃舆论。理想多次澄清,使用二手卡车仅为模拟碰撞物,无意评价其他品牌,对乘龙被卷入深表歉意。但网友追问不断:“这重卡究竟是二手还是全新?”
公信力迷雾:国内测试的信任困局
这场风波,撕开了国内汽车碰撞测试长期存在的公信力伤疤。中汽研C-NCAP曾因“五星批发”饱受诟病,从几万到百万的车型轻松拿五星,测试结果屡遭质疑。后来由保险机构推动的C-IASI,一度以严苛标准(如25%偏置碰撞)赢得口碑,却又因某日系车测试结果公信力崩塌,与C-NCAP一同被网友打入“冷宫”。
消费者为何总“不信国内信国外”?根源在于权威的缺失。当车企宣传安全时,常以海外测试结果为背书,国内机构却难获同等信任。此次事件中,甚至有网友调侃:“需第四方机构来评测三方?”——讽刺背后,是公众对测试透明度与独立性的深切忧虑。
信任重建:自证不如用户验证
理想在声明中列举i8满足国标及C-NCAP、C-IASI严苛标准,并强调全系车型获中汽中心、中保研高评价。但信任的崩塌往往比建立更快。正如315晚会因“选择性报道”公信力下滑,新能源汽车问题频发却难入其法眼,消费者渴望的权威声音始终缺位。
当营销与流量成为新车发布的关键,碰撞测试极易沦为吸睛工具。理想i8事件警示行业:任何商业测试结果,终需用户口碑验证。 真正的安全,不在实验室的五星证书,而在千家万户的日常驾驶中。车企与其在测试中“卷”出花样,不如回归产品本质,让用户成为硬核的“评测官”。
这场由碰撞引发的信任,震中是测试机构的公信力,余波却关乎整个行业的未来。当消费者对“权威”的信任持续流失,中国汽车产业如何重建透明、公正的评价体系?答案或许不在更多声明,而在更真实的用户声音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