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汽车消费市场中,存在着一个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和惋惜的现象。
一款车型,在十多年前刚刚进入中国市场时,曾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潮流标杆,其售价甚至一度超越了像丰田普拉多(俗称“霸道”)这样的硬派越野神车,成为财富与品味的象征。
然而,时过境迁,这款车在经历了国产化并针对中国市场进行加长改造后,市场终端价格却出现了惊人的下滑,裸车价甚至跌入了二十万元出头的区间。
即便如此,它的销量却始终不见起色,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这款车,就是路虎揽胜极光L。
它从曾经的加价难求到如今的“打骨折”促销,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个豪华品牌的明星产品,为何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这其中的缘由,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时间回到2011年前后,当时的中国汽车市场,特别是SUV领域,设计语言相对保守,大多数车型更强调实用性和工具属性。
就在这时,进口的路虎揽胜极光横空出世,它的出现,如同一股清流,彻底颠覆了人们对SUV的传统认知。
它那极具未来感的设计,例如标志性的悬浮式车顶、迅速上扬的凌厉腰线、短小精悍的前后悬设计以及充满科技感的灯组,使其看起来就像一台直接从车展概念台驶上公路的艺术品。
这种前卫的设计理念,精准地捕捉到了当时国内新兴消费群体追求个性化、彰显独特审美的心理需求。
极光的内饰同样不遗余力地堆砌豪华感,大面积的真皮包裹、精致的金属饰条以及细腻的缝线工艺,共同营造出一种远超同级车型的座舱氛围。
可以说,是极光开启了国内SUV从功能车向时尚单品转变的风潮。
正因为其独特的市场定位和强大的产品吸引力,极光在当时拥有了极高的品牌溢价。
以2012款车型为例,其指导价高达62.8万元,而在市场终端,加价提车是常态。
作为参照,同期以可靠耐用和保值率著称的丰田普拉多,入门车型的售价为53.8万元。
一款主打城市时尚的SUV,在价格上全面压过了传统硬派越野的标杆,这足以证明路虎极光在当时消费者心中的地位。
人们愿意为这份超前的设计、为路虎的品牌光环、也为那份与众不同的优越感支付高昂的费用。
然而,任何品牌的成长之路都不会一帆风顺,路虎品牌自身存在一个较为明显的问题,那就是产品线的市场表现差异巨大。
其高端车型如揽胜和揽胜运动版,凭借强大的气场和产品力,在顶级豪华SUV市场中地位稳固。
但在下探至更广阔的中端豪华市场时,其表现就显得力不从心。
长期以来,汽车圈内流传着“七折虎,六折豹”的说法,这句顺口溜并非空穴来风,它直接反映了捷豹路虎品牌在中端车型上定价权和保值率的严重问题。
究其根本,核心症结在于其产品的品质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过去多年的用户反馈中,关于捷豹路虎车型小毛病多、电子系统故障率偏高等问题屡见不鲜,这极大地影响了其在消费者心中的口碑。
一个豪华品牌,如果失去了可靠性的基石,其品牌形象便会大打折扣。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品质口碑不佳导致消费者持币观望,经销商为完成销售任务不得不大幅降价促销,而巨大的终端优惠又严重损害了车辆的保值率,使得二手车市场对其避之不及,最终进一步拉低了新车的品牌价值。
当路虎决定将极光这款曾经的功勋车型进行国产化并推出加长版的揽胜极光L时,其初衷无疑是希望通过迎合中国市场对大空间的偏好,并延续其经典设计,来重振车系的辉煌。
但市场给出的反馈却事与愿违。
如今的中国消费者早已变得更加成熟和理性,他们不仅看重设计和品牌,更会综合考量车辆的品质、可靠性、使用成本和保值率。
根据相关销售数据显示,揽胜极光L自上市以来的累计销量并不理想,在竞争白热化的豪华中型SUV市场中,其存在感并不强。
压在它身上的,依然是整个品牌多年来积累下的品控口碑这块沉重的基石。
口碑的滑落最直观地反映在终端售价上。
根据近期一些车主的分享,一台官方指导价为42.98万元的2024款揽胜极光L中配车型,在部分地区的裸车成交价已经下探至20.8万元,几乎是打了对折。
当然,最终的落地价格会因为购置税、商业保险以及可能的金融服务费等因素而有所增加,大约在24万至26万元之间。
但即便如此,用购买一台主流合资品牌中型SUV的预算,就能拥有一台尺寸和级别都达到中型豪华SUV标准的、悬挂着路虎车标的汽车,这在几年前是难以想象的。
这种价格的大幅跳水,虽然让入门门槛降低,但也无情地稀释了路虎品牌在公众心中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豪华溢价形象。
客观地审视这台售价二十多万的揽胜极光L,它本身的产品力也并非一无是处。
在外观设计层面,它依然保持了很高的水准,家族化的蜂窝状格栅配合锐利的矩阵式大灯,让它看起来颇有几分“小揽胜运动版”的气势,豪华感和辨识度兼具。
轴距加长至2841毫米后,车身侧面线条更显舒展大气,解决了老款车型后排空间局促的短板,使其空间表现达到了同级主流水平。
内饰的用料和做工也延续了路虎一贯的豪华风格,大面积软性材质、木纹饰板和金属装饰的搭配,营造出高级的触感和观感。
车载智能系统也紧跟潮流,配备了高通骁龙8155芯片,确保了操作的流畅性,功能配置也相当丰富。
然而,它的短板也同样明显。
首先在动力系统上,虽然搭载了2.0T涡轮增压发动机并配备48V轻混系统,账面数据(249马力)看起来不错,但驱动这台整备质量接近2吨的车辆,实际的加速体验并不算出色,官方公布的百公里加速时间为8.2秒,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中只能算作中规中矩。
更让消费者在意的是其燃油经济性,由于车身较重,其市区综合油耗普遍在百公里12升左右,这对于日常家庭使用来说,是一笔不小的长期开销。
其次,在驾驶感受上,它的底盘调校偏向硬朗,虽然保留了一定的越野基因,通过性优于普通城市SUV,但这种调校牺牲了在城市道路行驶时的舒适性,对于路面细碎颠簸的过滤不够充分,影响了乘坐体验。
这就让它的定位变得有些尴尬:追求纯粹越野的消费者不会选择它,而注重城市通勤舒适性的用户又会觉得它不够安逸。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