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时看中了新能源汽车节能省钱、科技感强、使用便利等优势,没想到却被售后的问题难住了。” 河南新能源汽车车主李先生就遭遇了这样的尴尬。此前,他的车子突发故障,可家门口既没有该品牌的售后中心,周边汽修店也无人能修,最后厂家从 400 多公里外调派维修师傅,才解决问题。李先生的经历并非个例,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的当下,维修难问题日益凸显。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驶入 “快车道”。公安部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 3140 万辆 ,占汽车总量的 8.90%;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 2209 万辆,占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 70.34%。从 2019 年的 120 万辆到 2024 年的 1125 万辆,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数量呈高速增长态势。然而,在行业蓬勃发展的背后,专业维保服务却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在社交平台上,“新能源汽车维修店少见”“维修难” 等吐槽屡见不鲜。
维修人才缺口究竟有多大
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的缺口到底有多大?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到 2025 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人才总量预计达到 120 万人,但人才缺口预计达 103 万人。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内,新能源汽修人才将成为市场上最紧缺、最抢手的人才之一 。
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会长张延华也表示,在汽修业超百万的人才缺口中,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人才缺口占了 80%,相当于 82.4 万人,而目前我国从事新能源汽车维修的技能人员不足十万人。巨大的人才缺口也催生了高薪市场,部分新能源汽车维修技师的薪资甚至能达到燃油车维修技师的两三倍。在一些一线城市,新能源汽车维修技师的月薪轻松过万,经验丰富者年薪可达 20 - 30 万。然而即便如此,企业还是一才难求,高薪也难招到合适的人才 。
据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对维修企业技能人员情况的抽样调查,目前仅有 24.7% 的技能人员能够胜任电池检测和维修工作。其中,大部分侧重于电池的检测与维护,而能够对电池、电机及电控数据进行分析的从业者寥寥无几。能够完全掌握整车和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维修的技师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技师只是掌握其中一两种维修方向。
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短缺,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道难以跨越的屏障,阻碍着人才的供给与培养。
技术门槛高
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截然不同,它是机械、电子、信息等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产物 。其核心部件如动力电池,涉及化学、电子、信息等多个交叉领域;电子控制系统则深度融合了电子与信息技术。这就要求维修人员不仅要掌握传统汽车维修技能,还需具备扎实的电气和电子领域专业知识。
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新能源汽车维修师,至少需要持有汽车维修工证和电工证两本专业证书 。其中,电工证考试难度较大,不仅考察实操技能,还要考核理论知识,其技术门槛远超传统燃油汽修。而且,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迭代速度极快,呈指数化增长趋势。以智能驾驶系统为例,平均每 6 个月就会完成一次算法升级 。如此快速的技术更新,使得产业链后端维修服务容易出现能力断层,维修人员必须不断学习,快速掌握多项新技术标准,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传统的师徒传承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新能源汽车跨学科、复合型技能的培养需求 ,急需构建 “产 — 教 — 研” 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
行业垄断限制
在新能源汽车维修领域,行业垄断现象较为突出,这也是导致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电池维修基本属于垄断性行业,核心技术和维修授权大多掌握在车企手中 。第三方维修公司由于难以获取维修工具、维修手册、标定数据等必要资源,以及售后配件授权,客观上尚不具备维修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的能力 。
而且,经第三方维修过的车辆,往往不再享受车企的质保和保修 。这使得车主在选择维修服务时,往往会谨慎选择独立的汽修门店,从而挤压了门店经营者的生存空间 。以特斯拉为例,为限制车主在外面修车,其专门用来检测维修车辆的 tool box 账号,权限并未开放给第三方 。若车主选择第三方维修,后续车辆电气系统方面出现问题,将无法诊断故障原因,且该部位不再享受特斯拉质保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汽修店老板宁愿放弃新能源车维修业务,也不愿冒法律风险和失去客源,这无疑限制了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的发展空间。
此外,4S 店输出的维修工虽然数量较多,但技师接触到的车型较为单一 。核心矛盾在于整车厂和电池厂的授权限制,导致维修工能接触到的维修案例有限,不利于技术的全面提升和经验的积累 。
培养成本高昂
新能源汽修人才培养面临着多重成本制约,使得单人次培养成本达到传统维修工的数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才的供给 。在设备方面,高压实训设备购置费是传统设备的 5 倍之多,智能诊断工具的年维护成本也很高 。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课程更新压力增大,需要不断投入资金进行课程研发和更新 。
在专利方面,电池拆解等专利授权费用高昂,增加了培养成本 。例如,一些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组结构复杂,维修时需要特殊的工具和技术,而获取这些专利授权的费用使得许多培训机构和学校望而却步 。这些高昂的成本,使得许多院校和培训机构在开展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时面临重重困难,无法大规模地培养专业人才 。
面对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短缺的严峻挑战,多方已开始积极探索破局之道,从政策引导、校企合作到技术开放,一系列举措正在逐步展开,为解决人才困境带来希望。
政策与规划引导
政府已将维修服务链人才需求纳入产业规划,这一举措具有深远意义。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职业院校纷纷增设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加速课程体系与行业标准的对接 。例如,一些地区的教育部门要求职业院校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求,制定详细的人才培养计划,并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 。这使得院校能够更新教学设备,引进专业师资,为学生提供更贴合实际需求的教育。一些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课程内容,将企业的实际案例和技术标准融入教学中 。这样一来,学生在学校就能接触到行业前沿知识,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为新能源汽车维修行业注入新鲜血液 。
校企合作深化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是解决人才短缺问题的关键一步 。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技能 。例如,咸阳职院与蔚来汽车合作共建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新能源汽车充电站” ,不仅为师生提供了实践教学的场所,还接受蔚来汽车专业技师的驻场培训指导,真正实现了即学即练,理实交融 。
此外,校企双方还在积极统一技术标准,降低品牌壁垒对人才培养的制约 。通过共同制定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够掌握通用的维修技能,不受限于某一品牌的技术 。一些企业还会为学校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帮助教师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例如,光束汽车为洛阳科技职业学院的教师提供培训机会,让他们参与企业的生产项目,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教学 。
“订单班” 模式也是校企合作的一大亮点 。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定制化培养人才,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 。这种模式缩短了技能适配周期,使学生能够快速融入企业,为企业创造价值 。例如,哈尔滨航运学校与比亚迪集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计划 5 年内为企业培养输送 400 名具备新能源汽车售后技术服务及生产维修专业知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通过开设电动汽车技术、电池技术、充电设施等相关课程,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到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知识 ,毕业后直接进入比亚迪工作,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共赢 。
技术开放与共享
打破各车企之间的技术壁垒,推动技术开放共享,对于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当维修人员能够接触到不同品牌、不同型号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资料和维修案例,才能提升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些行业组织和机构正在努力推动技术开放共享平台的建设,促进车企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通过共享技术资料、维修经验和培训资源,让更多的维修人员能够学习到先进的技术,提高整个行业的维修水平 。一些车企也开始逐步开放部分技术,与第三方维修机构合作,共同培养维修人才 ,这为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 。
手记:
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短缺问题,是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它不仅关系到车主的使用体验和权益,也影响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政府、企业、院校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从政策引导、校企合作、技术开放共享等多个方面入手,有望逐步解决这一人才困境 。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维修人才的需求也将持续增长 。在未来,新能源汽车维修行业有望成为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热门行业 。那些掌握先进技术、具备丰富经验的维修人才,将成为行业的中流砥柱,为新能源汽车的稳定运行和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我们期待着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短缺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让新能源汽车产业在人才的支撑下,驶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