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满街跑,如今难寻觅:这些汽车品牌为何被市场遗忘?
你有没有发现,路上有些车越来越少了? 几年前还随处可见的品牌,现在却像人间蒸发了一样。 中国汽车市场就像个大型淘汰赛,一些品牌昨天还是爆款,今天就成了回忆。 这些消失的汽车品牌背后,藏着市场的残酷规则:跟不上变化,就会被淘汰。
纳智捷曾经是中型SUV市场的黑马,2014年销量突破6万辆,甚至要加价才能提车。 它成功抓住了当时的市场空白:在自主品牌拼性价比、合资品牌配置昂贵的年代,纳智捷大7 SUV用大屏幕、全景影像这些豪华配置吸引了消费者。 好景不长,油耗问题成为它的致命伤。 车主们发现,官方标注的10.8L油耗,实际开起来竟然要15-18L。 加油站的常客形象让纳智捷成了段子手的最爱,口碑一落千丈。
小毛病不断和售后网络萎缩加速了纳智捷的衰落。 中控屏死机、变速箱顿挫让车主头疼不已,而4S店的大规模退网更让维修成了难题。 如今的纳智捷年销量不足百辆,二手车市场更是无人问津,当年20多万的车现在只能卖3-4万元。
观致汽车被誉为"造车新势力鼻祖",2013年推出的观致3在欧洲碰撞测试中获得五星评价。 它的品质过硬:高强度钢车身、莲花团队调校的底盘,让它在当时堪称国产车的品质标杆。 2015年观致销量达到2.4万辆的峰值,固执的定价策略让它逐渐失去市场。 11.99万的入门版连倒车雷达都没有,让消费者觉得性价比太低。
产品更新缓慢是观致的另一个硬伤。 当竞争对手每年推出新车型时,观致5年只出了两款主力车型,错过了SUV市场的黄金期。 营销更是"佛系",全国经销商只有100多家,很多消费者想买都找不到地方试驾。 被宝能收购后,观致并没有起色,如今月销量只有几十辆。
DS作为法系豪华品牌,2014年在华销量达到2.6万辆。 它的设计独特:概念车般的外观、航空式座舱,吸引了不少追求个性的消费者。 法式浪漫在中国市场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 DS5密密麻麻的中控按钮让车主找不到空调开关,固定中间的方向盘让驾驶变得别扭。 这些在欧洲可能受欢迎的设计,在中国成了"反人类"的代名词。
价格虚高让DS的处境雪上加霜。 20多万的起售价已经接近二线豪华品牌,配置和空间却没有任何优势。 售后更是让人头疼,一个大灯维修就要8000多元,配件还要从法国进口等一两个月。 如今的DS年销量只有百余辆,基本退出了中国市场。
斯柯达曾经是合资品牌中的性价比代表,2018年在华销量高达34.1万辆。 明锐、柯珞克等车型凭借"大众同源技术+更低价格"的策略,成为很多家庭的首选。 大众集团的内部定位让斯柯达逐渐边缘化。 为了给大众品牌让路,斯柯达的配置不断缩水:2020款明锐取消了独立后悬挂,入门版甚至没有车身稳定系统。
设计老旧让斯柯达失去了对年轻消费者的吸引力。 明锐的外观多年没有大变,内饰的硬塑料和卡顿的中控屏与时代脱节。 更重要的是,斯柯达始终没有摆脱"大众小弟"的标签,在新能源转型中也慢人一步。 2025年上半年销量暴跌70%,很多4S店已经开始转卖其他品牌。
华泰汽车作为自主SUV的先行者,2010年销量突破10万辆。 圣达菲凭借柴油发动机的省油特性,在当时颇具竞争力。 品控问题彻底摧毁了这个品牌。 发动机漏油、车身生锈让车主苦不堪言,而厂家的售后推诿更让人心寒。 虚假宣传是压垮华泰的最后一根稻草:宣传中的115kW发动机实际只有100kW,续航里程也大幅缩水。
这些品牌的衰落轨迹惊人相似:都是先抓住市场机遇获得成功,然后产品问题、战略失误或市场变化而迅速衰落。 纳智捷败在油耗和品控,观致输在定价和更新,DS跌在水土不服,斯柯达困于品牌定位,华泰毁于质量诚信。
汽车行业的淘汰速度正在加快。 2024年有近4000家4S店退网,其中大部分是传统燃油车品牌。 243家整车企业中,有144家产能利用率低于20%,40家基本处于停产状态。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曾经辉煌的品牌黯然离场。
市场从不给失败者第二次机会。 消费者用脚投票,把那些不符合需求的品牌逐出市场。 曾经的街车变成回忆,新的品牌不断涌现,这就是汽车行业永恒的更替规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