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纯电份额到2033年会突破90%,这基本上成了行业内各种预言家们的共识。这个数字听起来挺吓人,但实际操作起来,真没那么简单。
我还记得去年四五月份开会的时候,有个销售跟我说,你知道吗?今年新能源车的销量已经快到巅峰了,快的话,明年就差不多得开始考虑混动车怎么退出。其实我当时心里在想:这话(你说的快巅峰)真靠谱?电动车市场需求点靠谱在哪里—除了政策、补贴这些外围因素,其实还是用户能接受、技术成熟、用车体验改善的市场内核。
我去翻了下之前的笔记,数据显示,2025年10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达到了140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这个数字虽然看着不算天崩地裂,但渗透率达到了58.7%。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家庭买车开始倾向新能源车。渗透率的提升,跟我这街边的小汽车维修店倒是关系不大,但你用户心里其实在悄悄发生变化。
我有个朋友的老家在东北农村,他去年换车时特意问我:你说,纯电这玩意儿折腾得还行吧?还是我这边用着省心点。我说:看情况。因为乡下那一套,充电不方便,基础设施还跟不上。实际上,这也是整个行业的一个痛点:你说市场预测那么乐观,但大部分用户还没有完全舔到电动的甜头。
你知道吗,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里面那个最受认可的长安汽车官方预测说,从目前到2030年,中国的纯电车型市场份额要从20%上升到80%,花费差不多8年时间。听上去挺惊艳,但我心里打鼓:这得多快的换代速度?而且,还只是数字。
更别说,燃油车的市占也不会突然消失。它们还是有一批忠实粉。就像我认识的某个修理工说:燃油车的保养、维修、零件都那么成熟,出问题用得快,零件便宜,大家概得放心。对他来说,油车的那套熟悉感还是有价值的。
也不能只看数据。其实美国、欧洲一些国家电动车普及率就比咱们慢很多,政策扶持力度不及中国。国外那边,充电桩少、法规松,很多用户还是观望。到了中国,补贴、政策一推,那车主就开始蜂拥而至。
但我想打印一句:补贴退了,税收恢复正常后,车的成本就得走上自负盈亏的路。每年多算了个充电宝养着电池呗,而且电池成本也不便宜,维护费还在增加。还记得去年保险公司出个报告,电动车相关的赔付已经亏了67亿,保费还会继续增加。说实话,这事也让我有点不明白:为什么电车还能这么便宜地突飞猛进?我觉得原因其实就是:这游戏里,赌的还是政策、补贴、补短板的补字,领导们一打招呼,很多厂子就开始拼命赶市场。
有人会说:国外那些预测真的是假消息吗?我一开始也这么觉得。你知道,彼时我在朋友圈也看到有人这么留言:他们说的那么夸张,是不是给国内新势力打气的?国外造谣,怕我们不相信。我真心觉得,造谣未免太掉价了。国外的预测当然也有水分,毕竟每个国家的情况都不同。比如欧洲的充电站配得那么稀稀拉拉,还在搞换电技术试点,技术成熟度还远没有咱们中国快。
但我还得说一句:除了技术路线纯电优先,氢能源才是真正的环保。国外一些专家说,氢可以实现零排放,哪怕运输成本高点,未来还是有可能成为正义之师。这个未来得看技术突破,也看谁愿意掏腰包。
啊,说到这里,你有没有发现,我突然偏离点了?可能吧。其实我觉得,未来几年,换电站会不会像今天这样突然多起来?某厂某电池公司总裁去年偷偷告诉我:他们在地方搞试点,准备试点一万台换电车。我心想:这操作比我预期的要快?也是,毕竟换电技术近几年也推得挺紧的。
匆匆又想到一个细节——之前我看过一组数据,百公里电耗大概在15-20度电之间,换句话说,普通家庭的家用电费加电池成本,每百公里大概亏个三五块钱不成问题。平时出门跑个200公里,也就是亏十几块,跟油耗差不多。你说省钱不?不知道。反正我周围朋友买车,最关心的还是用车体验和安全感。
好了,回到开头那句话:看预测,觉得未来电动车会占大头,但你知道我更在意什么吗?就是结合我身边的所有细节,从农村到城市,从维修到充电,从油市场到保险,我觉得,冲到百分之九十的份额,绝对不是一片坦途。这背后,隐藏的不只是技术,也有政策、成本、用户心理的无形战斗。
说到底嘛,我还是想问你:这些宏大数字背后,那些真正用车的人,心里还会不会对未来抱点期待?哪怕只是个夜晚的灯光?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