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牛的新能源车,出了国门也架不住“修车难”的魔咒。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中国这么多炫酷的新势力车企,外号民族之光,到了澳洲倒栽葱,集体摊上事儿?原因挺简单——一辆车卖的是一次性生意,修车才是源源不断的持续收入。这盘谁都不想轻易让第三方分蛋糕。
可问题来了,为什么不让第三方修呢?主机厂口头上说是担心技术泄密、修不好出安全问题,实际上都明白,这里的水很深。车卖出去了,多半靠配件、软件订阅、售后来挣钱。你要是随随便便打开维修权限,社会小修厂都能上手,到最后谁来用他们的高价授权店?钱还咋赚?
这回澳洲人看不下去了,说,你们这帮中国品牌别以为在家怎么整都行,在我这里想玩原来那套?不行!于是掏出自家法律,要求按规矩办事。法律白纸黑字写着,维修资料你得开放,配件你得让第三方方便拿,不能你说修谁就修谁。中国几家新能源“头部”品牌,被人一告,压根没法心安理得说自己没错,因为法律摆在那里。
澳洲人怼得也不轻,直接把你送上台面——你们说新能源是未来,那怎么连修车都给我们卡脖子?是怕第三方修坏,还是怕自己后院起火?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买了辆国产新能源,开在国内,附近方圆几十公里没授权店,修车得拖大半城市,心里啥滋味?再加上各种配件难买,普通维修店人家不接,车主敢怒不敢言,难不成就指望厂家良心发现?
说到底,新能源车行业在国内也没多阳光。许多车主一开始图新潮、加速快,真等到小毛病,大毛病,钱包和时间都得交学费。新能源车不靠发动机靠电控,对安全要求高点没错,但不能变成厂家一家独大的借口。要真技术那么难懂,外面那么多汽修博主、工程师,咋能学会自己修?可只要修到核心部分,不是各种声明,就是诉讼吓唬人。你要问为什么,是不是怕竞争?没错。不就怕你修便宜了,逼得厂家售后降价吗?
那有没有法子能让大家少受这个罪?其实咱们国家老早有政策说技术信息要公开,维修市场不能垄断。一纸法规发下去,真正落地的有多少?就国内新能源,敢说完全按规矩来的厂商还真不多。一边拼命讲自己服务有多好,一边外面多少独立店想合作都碰壁,这让人怎么看?
澳洲这一脚踢下去,说白了,是在提醒咱们中国新能源别只会捣鼓硬件和营销,你去欧洲、澳洲卖车,人家肯定看中你的硬指标,但也更看你有没有跟上国际规则。这不是摆几个展台、发发广告那么简单。你看欧美的反垄断法一个个上来,又讲数据透明,又讲消费者权利,你再不适应,甭管车造得多牛,照样给你拦回来。说到底,全球化不是卖好货那么简单,还得整个一套齐活。
想得开点,这事最终都是供需关系。你要真让独立维修厂进来了,分你点售后利润,你可能少挣一块两块,但牌子稳住了,口碑养起来了,生意还不是越做越大?再说,你如果老想着用售后来“割韭菜”,谁还愿意下次买你的车?国外消费者有选择权利,你再不服,定制、软件订阅、配件授权,迟早还是规矩管着你。
厂商老说怕出问题影响安全,可哪个安全事故是因为小维修厂搞砸了的?真要安全,干脆帮独立店培训、考核,让他们有标准流程可循,安全与便捷不就都有了?而不是动不动就“禁止维修”“不得私自拆解”,久而久之,最后只会让品牌口碑负分滚粗。
其实新能源最大的价值,还真不是所谓芯片、电池多牛,“智能座舱”多炫,真正让用户买账的,是后续服务能不能跟得上。你车是让人开的,不是让人供着的。哪天连换个保险丝、修个刹车需预约到下个月,想不骂街都难。
行业真想长远一点,眼光宽一点,早晚得跟国际接轨。法律、生意、服务,三驾马车缺一不可。眼下看分配修车生意很香,长远看你不给第三方生存空间,最后垄断只会变成自作自受。到时候,谁家车主愿意再当冤大头?
这事解决起来就一句话——谁能把消费者当回事,谁能把维修向社会开放,谁就能笑到最后。你看特斯拉,不也从一开始紧闭大门,到现在部分开放维修?这其实是一种生存智慧。你能防一时,能防一世?与其被动挨告,不如主动开放,还能赢来全球市场信任。
新能源车的未来绝不只是赛道速度、智能芯片那么简单。实力强不是嘴上说说,关键时刻敢不敢面对挑战,敢不敢在消费者跟前承认错了,敢不敢顺应趋势,把复杂的维修体系拆了分给各路能人,形成生态,形成良性竞争。这不仅是对行业负责,其实还是保护自己别“出海翻船”。
所以,别一天净想着怎么高价卖服务,真想赢世界市场,就该把服务体系一块带出去。新车再酷,没有好的维修跟不上,走出去迟早走回来,还得重头再来。
最后只能说一件事,如果中国新能源真想成为“世界的车厂”,售后这块必须痛下决心,把那些不成文的潜规则、封闭做法都放下。让每一个消费者心里没阴影,不用担心一修车就被坑,就是最大的底气。这个道理其实谁都懂,可是谁也不愿意第一个吃螃蟹。真希望哪家敢真开第一枪,到时候,不用靠广告,群众自然用脚投票。因为懂消费者、会服务,才是真正的强者。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