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重大爆料!
咱们用车社今天得聊点硬核的,不是豪车跑车,也不是什么新上市的SUV,而是咱们老百姓身边最离不开的交通工具——网约车!
广州,这可是咱们国家经济最发达、消费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按理说,网约车司机们应该是“满载而归”吧?
可最近一份数据出来,我看完直呼“这事儿有点意思”!
数据说了啥?
说广州有差不多10万辆网约车,近10万名司机,都处于“闲置”状态!
我的天,一个城市,将近一半的网约车和司机都“歇着”呢,这画面感,就好像你买了一辆顶级的越野车,停在车库里吃灰,你说憋屈不憋屈?
这可不是什么“低调”,这是实打实的“产能过剩”和“人力空转”啊!
咱们先来看看这份数据里的“平均数”。
广州的网约车,一天平均能跑13.29单,一天到手的收入大概是331.78块。
嗯,一天三百多块,听起来好像不算太糟?
但别忘了,这是“平均数”!
咱们都知道,网约车这行,跑得好的可能一天能跑五六十单,收入自然高,跑得差的,可能一天就跑个三五单,收入也就百来块。
这中间的差距,那可比我那辆老款的“小车”和一辆新款的“电动车”的差距要大得多!
所以说,这平均数,只能算是“勉强过得去”,大体能知道这行不是完全没活干,但离“日子红火”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真正让人心里打鼓的,是那个“闲置率”。
广州市,光是许可的网约车平台就有70家!
这70家,就像70家不同的4S店,都在卖车,可卖出去的车,却有将近一半在“休眠”。
19.87万辆网约车,只有9.15万辆在“转动”,剩下的,全是“不动产”。
司机也一样,18.65万人,只有9.22万人是“活跃分子”。
你想想,这得是什么概念?
就是说,每两个拿证的司机,就有一个在“观望”,每两辆挂牌的网约车,就有一辆在“蹭车险”。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咱们来捋一捋。
首先,司机太多了,订单不够分。
就像一个大集市,好东西就那么点,大家都盯着,可真正能抢到的,只是少数。
网约车也是,平台为了抢占市场,不断吸引司机加入,结果就是“僧多粥少”。
订单就像是那稀有的“限量版球鞋”,大家都想入手,可真正能拿到手的,还是那些手快或者有“关系”的。
更要命的是,价格!
这才是让司机们“没劲跑”的根本原因。
广州,一个一线大都市,你敢信吗?
网约车普通快车的价格,竟然跌破了1.5元一公里!
1.5元!
这什么概念?
我开我的那辆1.6L的车,就算保养得再好,油耗也比这高吧?
很多时候,跨城长单的价格,甚至比顺风车还便宜!
这简直就是把司机当“免费劳动力”在用啊!
你想想,一趟长途下来,油费、磨损、司机的时间精力,算来算去,可能还不如在家待着。
这价格低到什么程度?
就像你花大价钱买了一辆性能出众、配置齐全的“跑车”,结果只能在限速30的乡间小路上跑,还不能超过20迈,你说这车还有什么用?
那些曾经为了拿到网约车资质,投入了几万甚至十几万的司机和车主,现在就像是买了一堆“摆设”,只能看着它们“吃灰”。
咱们可以想象一下,一辆崭新的网约车,闪烁着LED大灯,车身线条流畅,内饰干净整洁,司机师傅可能还花心思打理得像个“移动会客厅”,他满怀期待地坐在驾驶座上,打开APP,看着地图上稀疏的点,心里想着今天的任务。
可现实却是,他可能要花一个小时才能接到一个单子,而且这个单子的价格,让他觉得跑一趟还不如回家歇着。
那种失落感,那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估计只有他们自己能体会。
咱们再从汽车的“硬件”和“软件”来看。
一辆车,它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提供高效、舒适的出行体验。
就拿现在很多网约车来说,很多车企为了满足网约车市场,会推出一些性价比高、油耗低的车型,比如一些紧凑型轿车,它们可能搭载了1.5L的自然吸气发动机,最大功率大概在80-100马力,匹配CVT变速箱,这样的动力组合,在城市里代步是足够了,但如果遇到需要快速响应、或者需要爬坡的情况,可能就有点吃力。
但是,即使是这样的“小车”,它也需要有足够的订单来支撑它的运营成本。
现在倒好,车子有,司机有,但就是没“活儿”。
这就像是有一支装备精良的“赛车队”,所有的赛车都调校到了最佳状态,车手也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将,可赛道上却一个人都没有,你说他们是比拼谁的车停得更稳吗?
更让人费解的是,在如此庞大的运力“空转”的情况下,广州市竟然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总量调控措施。
这就好比,你家花园里已经种了太多花,挤得缝隙都没有了,可你还在拼命往里塞花苗。
结果就是,大部分花都因为缺少阳光和养分而枯萎。
咱们再想想,那些“不活跃”的司机,他们是怎么想的?
可能一部分是觉得“再等等看”,希望能等到市场好转;另一部分,可能真的是“心灰意冷”,觉得这行太难了,已经不想再投入时间和精力。
他们可能曾经也满怀希望,梦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家人更好的生活。
他们可能是家里的顶梁柱,是孩子眼中的“超人爸爸”。
可当现实一次次击碎他们的希望时,他们也只能选择“放弃”。
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供需关系失衡,而且是严重的失衡。
供给端,平台和司机为了各自的利益(平台为了市场份额,司机为了生计),把供给端无限放大,而需求端,也就是乘客,他们的出行需求是有限的,而且价格是他们选择出行的重要因素。
当供给端的价格战打得你死我活,把价格压到成本线以下时,最终受伤的,一定是供给端最末端的生产者——司机。
这让我想起之前一个段子,说一个老板给员工发工资,说:“咱们公司效益不好,只能给你们发基本工资,但你们要理解,这是为了公司能活下去。”结果员工说:“老板,你理解一下,我们也要活下去啊!” 这话用在网约车司机身上,也一点不为过。
他们也需要活下去,需要养家糊口,需要支付房贷车贷。
咱们再从汽车技术的角度来解读一下。
现在网约车越来越智能化,很多车型都配备了不错的车载系统,比如支持语音控制、导航、在线音乐等等。
这些配置,本来是为了提升乘客的乘车体验,让每一次出行都更便捷、更舒适。
但当车辆的“硬件”和“软件”都在不断升级,而“运营端”却陷入了低迷,那这些先进的技术,就成了“摆设”,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所以说白了,广州近10万辆网约车“闲置”,近10万司机“跑不动”,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网约车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过度扩张、低价竞争、以及对从业者权益的忽视。
咱们作为消费者,可能觉得价格低了是好事,但当低价的背后,是无数个司机在苦苦支撑,甚至血本无归时,咱们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
一个健康的行业,应该是能够让所有参与者都能获得合理回报的。
说到这里,我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画面:在广州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停着一排排的网约车,它们曾经在城市的每个角落穿梭,承载着人们的希望和目的地。
如今,它们静静地停在那里,就像是被遗忘的“老兵”,等待着一个能够让他们再次出征的信号。
而那些司机们,他们可能正在家里,看着孩子玩耍,或者正在为下一顿饭发愁。
这事儿,咱们得好好琢磨琢磨。
毕竟,交通便利是好事,但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生计为代价。
一个城市的活力,也体现在它能否让每一个奋斗者都有尊严地生活。
所以,广州的网约车市场,这10万辆“闲置”的车,和这近10万名“跑不动”的司机,到底该何去何从?
这背后牵扯到的,可不仅仅是几个平台和几万个司机,更是城市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和行业健康发展的一盘大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