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和混动怎么选?比亚迪7月销量背后的用车故事
小区门口那家修理铺,老王前阵子刚把他那台插混送去做保养。结果聊起来才知道,他这车买了一年多,发动机舱都快落灰了,平时就是充电开上下班。说白了,大多数时候还真当成纯电在用。
其实身边像老王这样的不在少数。我们小区里头,有人图省心直接上了纯电,也有坚持要个“油箱兜底”的,说是跑长途心里踏实点。但你真问他们一年能有几次出远门?大伙儿一合计,好像也就春节回趟老家、夏天自驾两三回——剩下的日子,不还是城里转悠。
比亚迪7月份的数据挺扎眼:新能源乘用车卖出去34万多台,其中纯电涨得飞快,插混反倒掉下来一截。这事儿微信群早炸过锅,“是不是现在大家都认准纯电啦?”有人发愁自己手里的插混会不会砸手里,也有人劝:“没事,现在充桩这么多,用着方便。”
说到结构,其实维修师傅张哥最有发言权。他常念叨:“你看啊,这玩意儿越简单越不爱坏。”纯电的动力系统基本就靠个大号马达加块板砖似的动力包,而插混得塞进发动机、变速箱,还有啥发电机,一堆零碎件掺一起。“协同难啊,”张哥抹着汗,“哪怕厂家调教再好,多一个部件,就多一个出毛病的地儿。”
之前听说隔壁李姐家的唐DM-i,在高速上遇见亏点(剩不到20%),本来想超个慢车,一脚下去居然没劲——后来才晓得,是切换模式时衔接没跟上,加速软绵绵,还带点闯动。李姐回来后直嘀咕,下次还是提前规划好路线和补能点吧。
再扯到保养,小赵去年买元UP,每次小保养花200块钱左右,就是查查底盘螺丝紧不紧、电池壳有没有磕碰,再顺便清理一下空调滤芯。而我表弟那辆宋PLUS DM-i,每1.5万公里一次大保健,光工时费加材料差不多五六百起步,还总担心漏油换液什么的。有一次因为拖太久没换火花塞,高速上突然亮故障灯,把全家吓够呛。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觉得麻烦。我邻居阿强就是典型“补能焦虑症”患者。他总觉得只要路上一堵或者服务区排队,他这颗心就悬着。不过最近跑沪宁高速回来后改口了,说新建服务区几乎都有快充桩,而且节假日以外很少遇见排长龙。“以前以为找桩难,现在导航一搜附近五公里内肯定蹦出来几个。”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就是驾驶感受。我试过朋友家的秦EV,那种踩下去直接来的推背感,比起同价位燃油或者增程车型确实爽利不少,没有传统变速箱顿挫,也没有发动机介入轰鸣声。当然啦,如果赶巧赶到冬天北方低温,那续航掉水一样也是事实,但据群友分享,新款刀片技术对抗寒能力已经好了不少,不过究竟咋样等明年冬天试试才知道。
冷知识来了:其实比亚迪部分高配车型还藏着一些细节,比如V2L外放功能,上回停地下室应急给邻居手机冲了一晚上,都没人发现是哪台车供的;还有热泵空调,今年南京夏天40度暴晒,我朋友开汉EV表示制冷效率不错,比他原先开的合资燃油SUV更安静凉快些,只不过高温情况下偶尔跳保护模式,需要熄火歇会儿才能恢复正常——这种“小毛病”,销售一般不会主动提,你只有实际用了才体会得到。
至于二手行情,我表叔前年买的一辆18款e5,如今挂牌卖出价跌得厉害,不过近半年市面反馈新能源残值开始企稳,新平台产品更新速度慢下来之后,看起来稳定些,但毕竟不像燃油那么皮实耐糙,要是真打算长期持有,用几年再置换可能更划算吧。这都是饭桌闲聊中冒出来的小道消息,不一定准,全当参考罢了。
最后提一句,小学同学阿伟今年刚摇中牌照纠结半个月,到头来还是选了辆秦PLUS EV。他老婆嫌弃原来家里的朗逸烧油贵、不环保,又想着周末带娃逛公园不用惦记停车费(部分商场免费送两小时充),于是索性一步到位。现在俩人最大的烦恼是:谁先抢早晨那根公共慢充线……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