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不炸+续航破千!广汽全固态产线落地,这次是真的变天了

001

实验室那块防爆玻璃后面的气氛其实并不像是在见证历史,倒更像是在等待审判,温度计上的数字疯狂往上跳,哪怕是隔着几层防护,好像都能闻到空气里那种被高温烤得发焦的味道。

通常情况下,这种温度早就应该触发警报了,液体电解质在这个时候往往已经开始沸腾,隔膜也就是在一百三十度到一百五十度之间融化,接着就是那个所有电动车主都做过的噩梦,短路,热失控,几秒钟内整辆车烧成骨架。

但是在2025年11月22日这天的广州南沙,事情有点不对劲。

那个被塞进加热箱里的全固态电池单体,温度已经飙过了300摄氏度,外面的人甚至不敢大声呼吸,只能听见设备低沉的嗡嗡声。

没炸。

这就是那天广汽那个新闻发布会背后真正让业内人心惊肉跳的一瞬间,不是什么漂亮公关词,也不是那块用来展示的银色电池包,而是物理法则在这个300度的高温门槛前被硬生生改写了。

300℃不炸+续航破千!广汽全固态产线落地,这次是真的变天了-有驾

那些盯着屏幕看直播的竞争对手,特别是还在这一行里苦苦挣扎要把液态电池极限再往上提一两度的工程师,心里大概只有一句话,完了,变天了。

谁都知道全固态是圣杯,但谁都没想到这只杯子会被端出来得这么快,还是以这样一种甚至是有点粗暴的方式。

002

这行有个特别损的词叫PPT造车,用来形容那种发布会上牛皮吹上天量产全是空气的项目,就在广汽这条线建成之前,全固态电池其实也被很多人在这个词的射程范围里瞄了很久。

日本丰田喊了多少年,手里握着一千多项固态电池专利,计划表改了一遍又一遍,从2020年喊到2027年,再往后推。

那是真的难,这不仅仅是化学问题,是物理上的折磨。

300℃不炸+续航破千!广汽全固态产线落地,这次是真的变天了-有驾

想象一下两块石头你要怎么让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缝隙地贴在一起导电,液态多好办,水流进去哪里都能渗进去,固态呢,固固界面的接触电阻大得能把电量损耗光,这是个物理诅咒。

过去五年,不管是宁德时代那群顶级大脑,还是大洋彼岸想弯道超车的美国初创公司,都在这个界面接触的坑里摔得满脸是泥。

大家都堵在那个所谓的死亡之谷口,实验室里怎么做数据都漂亮,一旦想把它放在传送带上让机器自动跑,良品率就掉得没法看。

所以当广汽那天不声不响把国内首条车规级全固态电池量产线搬出来的时候,哪怕他们也没请什么当红炸子鸡来站台,那冲击力也比几千万的代言费强一百倍。

这意味着那个卡死无数人的干法电极工艺,被跑通了。

300℃不炸+续航破千!广汽全固态产线落地,这次是真的变天了-有驾

不加任何溶剂,把粉末状的活性材料、导电剂像压面条一样直接压成薄膜,还得压得极度均匀。

这不光是省了那个要把剧毒溶剂烘干的高能耗环节,更关键的是,他们在寸土寸金的极片上,硬是把面容量从传统的5mAh/cm²挤压到了77mAh/cm²。

这多出来的不是数字,是续航,是把原本跑500公里的车硬生生推到1000公里还能再跑两圈的能力。

003

那个深夜,可能有不少刚刚提了半固态车型比如智己或者还在观望蔚来电池升级包的车主,心里大概会五味杂陈。

手里这台车还没开热乎,技术的迭代车轮已经要把旧时代碾碎了。

1000公里续航是个什么概念,意味着哪怕是从广州一脚油门踩到武汉,中间都不用为了找充电桩在高速服务区排大队。

300℃不炸+续航破千!广汽全固态产线落地,这次是真的变天了-有驾

那个困扰了新能源整整十年的里程焦虑,就像被戳破的气球一样,噗的一声没了。

以前买电车得把那个为了省电不开空调的段子当生活指南,现在广汽这条产线上跑下来的东西,60安时以上的大容量电芯,能量密度居然达到了液态电池的两倍,估摸着得有400Wh/kg以上。

这就好比以前同样大小的油箱只能装30升油,现在能装60升,还没副作用。

但这事儿对行业真正的杀伤力不在于多跑几百公里,而在于彻底干掉了对于火的恐惧。

那些经常要停车在地下库担惊受怕物业不让进的人,或者夏天暴晒后不敢马上充电的人,他们的心病就是那层怎么也去不掉的易燃液体。

现在这玩意儿哪怕你把它加热到300度它也不起火,甚至有狂一点的实验可能会直接拿针刺拿枪打,它还是那个死样,稳定得让人觉得无聊。

这种无聊,就是燃油车棺材板上最后那一颗长钉子。

004

就在南沙那边机器轰鸣的同时,不知道宁德那个曾毓群总部的灯是不是也亮了一宿。

这种技术战实际上就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2025年的中国电池圈子已经卷得像个修罗场。

北京那边的纯锂新能源死磕储能,安徽芜湖那个安瓦新能源也是闷声发大财直接搞GWh级别的产线,连上汽都在和清陶能源绑在一起要在2027年把车推出来。

可先发优势就是这么不讲理。

广汽说目前这条线已经是小批量测试了,2026年装车实验,那基本上就等于告诉大家,哪怕初期只有那些买得起昊铂这种高端货的富人能尝鲜,但那把火已经点着了。

这种局面下的众生相其实特别有意思。

一方面是像国轩高科这样的也在拼命追赶,另一方面是整个产业链上游的疯狂躁动。

你要造全固态,原来的电解液供应商就得哭,但搞固态电解质材料的比如氧化物或者硫化物体系的厂商嘴都笑歪了。

这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替代,这是把原来的饭桌掀了,换了一桌子新菜,以前那些拿着旧菜单的人如果不赶紧去厨房学新手艺,就只能等着饿死。

中国新能源这帮人最可怕的一点就在这儿,不管是当年光伏被欧美双反,还是现在电动车被加关税,只要给他们留一道缝,他们就能在地下挖出个隧道来。

从跟跑变成了领跑,这背后就是产业链上无数个日夜的疯狂试错,全固态这个曾经被认为只有日本工匠精神才能搞定的精密活儿,现在被中国的干法压路机给碾平了。

005

当然你也没必要现在就脑子一热去卖车换车。

新技术的那个蜜月期总是伴随着昂贵的代价,成本永远是最大的冷水。

哪怕干法工艺省了烘干的电费,但是那个固态电解质,特别是硫化物那一系的,现在的价格说是像黄金一样贵可能夸张了,但绝对比你喝的那个高档白酒贵多了。

再加上初期良率爬坡时候的那些废品,这些成本最后都得摊在那第一批车主的头上。

这就是为什么广汽虽然喊得响,时间表却定得很鸡贼。

2027年到2030年逐步规模化,那意思就是这几年我先把高端品牌立起来,你们这帮有钱人先掏钱给我们把生产线的设备钱折旧摊平了,等到我也把成本干下来了,这东西才能真正落到十几万的那种家用车上。

只不过技术这东西,最怕的就是这种看得见的确定性。

就像智能手机出来前夕的诺基亚,你还在研究怎么把按键做得手感更好,那边屏幕已经把键盘吃掉了。

全固态电池就是那个没有按键的屏幕。

2025年的冬天对于很多燃油车企来说会格外冷。

如果说之前他们还能拿冬天电池缩水跑不动来安慰自己油车还有优势,那全固态电池这东西可是出了名的抗冻。

它不需要像伺候液体那样给它加热保温,低温性能极好,这简直就是要把燃油车在北方市场的最后一点尊严都剥掉。

未来的几年里,我们会看到无数车评人拿着各种怪里怪气的仪器去测试这些新车,会看到二手车市场上普通锂电池车的残值像过山车一样往下掉,还会看到保险公司终于肯把新能源车的保费降一降,因为他们再也不用担心赔那些烧成灰的底盘了。

广汽那天在南沙按下的那个启动键,不仅仅是启动了一条生产线,它其实是把那个旧的能源时代,彻底关在了门外。

资料来源

2025年11月22日广汽集团关于国内首条全固态电池量产线建成的新闻发布稿及相关报道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关于固态电池技术路线的分析报告

近期关于宁德时代、上汽清陶、卫蓝新能源等企业固态电池进展的公开信息及行业研报

广汽研究院关于干法电极工艺与固态电池热安全性的技术解析资料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