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注意到,最近在安徽一些国道边上的加油站变得格外有“新意”,扎眼地打着“新能源”旗号,有大有小,甚至还有用一个油罐加一台机器凑出来的“迷你站”,看上去跟正常加油站也没啥区别,该有的标识全有,一道道“车用清洁燃料”的招牌,摆得挺像那么回事,柴油汽油都齊刷刷地换了马甲,瞬间高大上了不少,这到底是高科技还是挂羊头卖狗肉?
其实,路过这里的卡友、司机们,有的还真就被忽悠住了,这种“液蜡醇醚”每升价格比主流的柴油便宜上一块多钱——5块多对6块多,据说能“省一大笔”,环保还更上档次,听着挺美,可真有这么神?记者一打听,这种液体到底是什么,工作人员众说纷纭,意思都差不多:能省、能代替柴油,还能“绿色出行”,简直各路优点集齐。
不过呢,省下的钱真就等于赚了吗?而某些车主在加油时咋连个发票都懒得要,工作人员原本也不爱开发票,运营成本省了一半,税收缩水一截,无怪越做越便宜,越做越大,一时间人气儿高得不得了,柴油市场不得不连夜“回血”,销量缩水成了常态,这场看似划算的买卖,真的是一桩无忧的好事吗?
忍不住想要问一句:这些所谓的“新能源燃料”,到底是真的假的?国家有没有给认证?监管端到底有没有发话?要说这事咱还得较较真儿——安徽省能源局明确表示,“液蜡醇醚”压根儿就不是官方认可的新能源燃料,根本连门槛都没摸到,更别谈什么合法身份,监管、标准统统缺位,整个运营都处于半长不短的灰色地带,说危险一点也不为过。
这种局面真不容小觑,大到县市,大到宣城广德,石化公司全年柴油卖不过去,前几个月销量一降再降,眼睁睁看着被“液蜡醇醚加注站”抢了风头,这夹缝生存的感觉谁受得了?但更扎心的是,这些加注站外表光鲜亮丽,细节却一地鸡毛,什么“安全间距不足”、“烟头乱丢”,消防器材牛头不对马嘴,电线在加油机头顶上来回扯,标准化管理压根儿只是说说而已,说白了就是没人管,也管不明白。
咱们国家对柴油汽油的加油站,那可是层层审核,中间要批证要办照,要上报各种资质,化学品监管卡得死死的,安全必须先上——可“液蜡醇醚”呢?阴差阳错还没写进《危险化学品目录》里,相关部门想管也插不上手,落了一个提线木偶的名分,谁都盯着,但谁都下不了狠手,这就像家里养了个调皮孩子,想揍一顿吧,证据又不够,想夸一夸吧,成绩也没见着。
有趣的是,这种“新型燃料”加注站一年多就能蔓延近30个省市,扩张速度堪比当年共享单车,两三年下来正牌加油站营收直接大跌,没一点准备就中了招,难道新能源风口来了?再一想,可能压根儿不是风口,是一场监管漏洞下的冷门生意。
其实,地方政府也不是“甩手掌柜”,安徽宣城、蚌埠等地也开过专门的会议,组了很多部门联合行动,查安全、查规范、查消防,一顿猛查下来,确实是揪出不少问题,但也没法一下子赶尽杀绝,终归没有一个统一的监管标准、产品标准,谁也不敢随便定性,生怕一棍子打死了还冒出更大的麻烦,啥都没解决。
有点意思——“液蜡醇醚”虽说本质是易燃品,却死活进不了危险化学品目录,按应急部门口径没法当危险化学品来管,下游操作就更难,结果是监管卡住了,标准没出来,形成了一个“你不认、我不管”的怪圈,谁都觉得麻烦,但谁都暂时无力动手,“真空地带”就这么生生地存在着。
按业内人的说法,治这个病只有一个办法——赶紧修订相关的国家、行业标准,明确这到底是啥、由啥组成、能怎么用、混合起来有啥风险,应当设谁来管,有啥最低的质量标准、啥最基本的操作规范,倒逼企业自律,让第一线的管理者也能揪住有力的执法依据,这才不像现在这样打一枪换个地方,谁也不愿意“背锅”。
说起来,这种现象放在整个社会的大背景里,简直像网络段子里的“擦边球选手”,钻空子占便宜,有点像朋友圈卖保健品的套路,口号响当当,实际操作一团糟,企业嘴巴天天喊环保、低碳、效益高,等你真去问问什么是“液蜡醇醚”,又都说不清楚,连配方、混合方式都讳莫如深,这种情况,不说出事,只能说明整个行业还有待进一步净化。
咦,这不就是近年来社会治理的老大难吗?新兴产品一夜爆红,法律、监管和行业标准永远慢半拍,这下好了,只要认定标准一天没出台,商家就能一天不受限制营业,“灰色地带”就比正规渠道更有吸引力,价格低、门槛低、管的不严,吸引一批又一批司机来买账,长此以往,正规加油站就只能干瞪眼,“劣币驱逐良币”,现在是消费者图便宜,日后要是出安全事故、车辆损毁,谁愿意管?
看清楚点,这些加注站看似新颖,实则是旧瓶装新酒,安全、环保、税务、监管,多条战线全都留了漏洞,车主也好,企业也罢,谁用谁都心里打鼓,“液蜡醇醚”难保不会因为监管不到位而埋下隐患,到头来一出事,受伤的还是大家,毕竟谁也不敢跟安全、合法较劲,这次你省点钱,下次可能就多花了命。
其实,人们早已见惯了类似的套路,什么新产品挂个概念,先吸引流量再说,正规审批慢一拍,监管总跟不上,最终让一堆小作坊、三无企业钻了空子,谁都占了便宜,等真正事故发生,全社会买单。安徽这一波液蜡醇醚的加注潮就像一次现实版“监管盲区实验”,直接把治理短板暴露无余。
归根结底,“新能源”炒作的热度可能是暂时的,但“以假乱真”的本事却是老江湖,谁都知道车用燃料的安全性、稳定性才是第一重要,价格战不过是表象,利益驱使下,灰色产业链悄然滋生——怎么治理、怎么规范、如何让各方各司其职,才是长远的大问题。
说到这里,其实咱们每个人也有点话要说:追求新潮、图个实惠无可厚非,但谁都不想省了小钱,搭进了大风险,这种看似“创新”的燃料站,到底是时代进步还是制度漏洞?未来会不会有一天,一纸新规就把所有液蜡醇醚一夜之间“收编”或“叫停”?谁知道呢,现在故事还远没到结局。
回头一想,如果相关部门真的能尽快出台标准,把“液蜡醇醚”界定清楚,规范监管流程,让生产、销售、使用全程可控透明,这样一来,市场也能良性竞争,消费者也能睡得更踏实,行业乱象自然慢慢消退,总好过现在的“监管失联”,让大家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最后,不禁要问咱们广大司机和卡友一句:“你愿意为了省一块钱油钱,冒着安全风险去加这种‘液蜡醇醚’吗?”欢迎留言,一起聊聊你对这种新型加注站的看法,说说你遇到的奇葩事儿,也许咱们的一句话,就能给未来的监管添上一份参考呢!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