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湖州和平收费站,我原本只是等朋友顺路捎我一程,没想到现场突然变成了“年度大片”。
一个摩托骑手从远处呼啸而来——火红的车身闪得像有人拿着滤镜在拍短视频,头盔反光到能照出你的表情。
他还没来得及感受两秒风声,就被交警挥手拦下。
隔着几米,我看见他脸上有种复杂的混合:惊讶、倔劲,还有那么点“我就想试试看”的小孩气。
后来才知道,这位朱某,就是新闻里那个在高速侧翻挂彩的人。
说起来,高速入口那块写着“禁止摩托车驶入”的牌子,并不是为了给摄影师取景用,也不是摆个吓唬人的样子,它背后是一堆冷冰冰的数据和事故记录。
我记得浙江2020年发布禁令之后,每年都有违规骑手出事,有人摔断骨头,有人直接命悬一线。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摔倒的时候后面跟的是满载钢卷的大货车,那画面连电影都不敢拍。
冯某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他当时在杭长高速79公里的位置失控滑出去好几米。
如果换成卡车紧随其后,我们今天可能只能从事故报告里看到他的名字,而不是茶余饭后的故事。
很多摩友把这种行为包装成自由,可物理规律不会为你的浪漫让道,它只认惯性、制动距离,以及那个永不过时的词:“肉包铁”。
有人会搬国外案例,美国不少地方确实允许甚至鼓励小排量摩托灵活穿梭于拥堵道路。
但这类比较很容易跑偏,人家的公路设计、防护标准和驾驶文化全然不同。
在浙江,你要面对的不止是大货扎堆,还有突发天气——台风尾巴甩过来的狂风暴雨,一阵横吹足够让两轮瞬间失控。
同样动作,在加州或许只是耍帅,在杭州北环,很可能就变成遗憾。
心理这一块更微妙。
我认识一些老骑,他们对不上高速这事儿早就佛系了,因为算过账:买辆性能不错的机器,是为了享受操控,不是去赌命。
而新手尤其年轻骑友,总爱陷入一种浪漫错觉,好像跨进匝道闸机,就进入了英雄片里的跑道。
他们忘了一件现实——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外挂,该遵守的一条不能少,否则下一次新闻配图主角就是自己。
评论区总有声音抱怨“一刀切”,不给技术好、装备全的人机会。
这话并非不可理解,但执法现场可没时间帮你做技能测评,更不可能检查每台车配置。
不然呢?
搞个模拟考试,让每位准备上高速的骑手先比拼一圈?
听起来挺文艺,执行起来成本爆炸,还不可持续。
所以最稳妥的方法,就是直接把风险挡在入口外。
有时候,“不给机会”恰恰是在保留安全底线。
生活中诱惑太多,比如凌晨空旷的大马路、新修笔直快速路,会让你心痒难耐。
但这些冲动往往影响的不止自己,一个意外可能波及无辜第三方。
如果真遇到避不开的大货或者急刹的小轿,你解释都来不及,就已经躺进事故统计表。
这代价没人愿意付,却总有人觉得自己能侥幸通关。
更绝的是,有些人在被处罚之后依旧乐此不疲地继续犯。
我问过其中一个熟脸:“到底值吗?”
他笑摇头,说就是爱那个感觉。
这让我联想到刷剧停不下来,不过剧最多让你熬夜掉发,上高速违规可是掉命啊。
而且现在社交媒体传播这么快,一旦出事,全国网友都会在线围观,从“悲壮英雄”到“不自量力”,标签飞快贴满屏幕,到那时还能装作什么都没发生?
所以各位摩友,如果真想找油门快乐,请挑合法路线,多参加组织活动,把激情放赛道或者乡间公路,而不是硬闯限速120的平台。
有时候规矩并非束缚,而是一张保护网,只不过它不像游戏任务提示那么显眼,需要我们主动识别它的重要性。
生命只有一次,用唯一的一局去碰底线,真的太亏。
当然如果未来政策调整,开放部分条件准入,那必定建立在基础设施升级、安全培训完善以及整体驾驶文化提升之上才能谈。
目前看来,我们离那个阶段还有很远。
在这段等待期,好好保养座驾和身体,下次聚会的时候聊聊山野小径上的趣事,比起新闻频道播放我们的悲剧要愉快多了。
最后抛个问题给大家,如果真有一天开放给装备齐全、有经验认证的人群进入高速,你愿意冒险当第一批吃螃蟹的吗?
还是宁愿继续沿熟悉的小道驰骋,把速度留给能承载它的平台?
留言告诉我,我请第一位回复我的读者喝杯咖啡——坐下来慢慢喝,不是在时速120公里的时候端着喝,这种画面虽然刺激,但谁敢真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