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看,这么些年咱们买车,到底图什么?十一二年前,经济实用、动力足、能遮风、能挡雨就行。后来,大家兜里慢慢有点钱,汽车成了大件消费品,不光实用,还要体面点、舒适点。但说到今天,我发现,咱们把“车”看的,比以前复杂多了。
你有没有感觉,现在买车最麻烦的,还真不是选燃油的还是电的,更不是纠结买SUV还是轿车。最大的问题在于,谁能花更少的钱,买到更高一级的体验,这个“体验”,不仅仅是质量、空间、配置,更是“智能”这俩字——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互联。
但问题也就来了。有些车啥智能都给你堆上去了,价格也不是你想下就下得了的,变成了富人的玩具。有些车性价比强,智能和高端感又差点意思,一比就有“廉价”的味道。那咱们到底能不能在20万以内,买到那种又有高端智能体验、又不失面子的车?说白了,这就是规模化和高端化的撞车点,也是行业死磕的目标。
还别说,最近网上炒得比较热的那个“尚界H5”,听说预售才开18小时,订单就冲过5万台,这多少说明大家都有这个需求和盼头。但你仔细想想,这事儿真就这么顺利吗?品牌背后不就是上汽和华为嘛,谁都不是吃素的。可这合作,到底能整出点啥花样?
咱又简单打个比方。熟悉的国产车企,上汽算是“牌面老大哥”,玩合资几十年,供应链、渠道那大网跟老树根一样深。可是这智能化升级,前些年真就有点慢半拍。你看隔壁比亚迪,什么刀片电池、混动、智能车机,宣传得天翻地覆,产品铺天盖地,价格亲民,还真拿捏住了不少用户;再看看特斯拉,人家的高端智能和品牌溢价,国内一众玩家还真没法正面刚。上汽如果想翻身,得整台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
那华为呢?品牌的事儿它会,技术它也真有。其智能驾驶、鸿蒙座舱、甚至192线激光雷达,谁用谁说好。关键问题是,技术厉害没用,落地的车卖贵了也白搭。他和上汽,肚里那点门清,互相算账可精着呢。
有时候我琢磨,车圈的“科技平权”这个词,听起来新鲜,意思其实老生常谈——技术咱都能享受,贵的不一定最牛逼。可真要把高端的事情干到大众化细分里头,它的死磕点只有一个:成本和供应链的实力比拼。你摸着良心说,哪家企业不是价格一塌,销量就蹭蹭起,钱袋子却空了?哪个不想把智能当作卖点拉高品牌形象?但最后一合计,还不就是没控制住成本?
所以说,尚界H5这样号称20万内能卖出高阶智驾的产品,到底有没有戏?或者说,尚界这种尝试,成了会怎么样?
咱们可以再问深点,上汽为什么非要抓紧这事?人家合资做惯了,利润有保障,可“自主”一直拖着,不见大红大紫。现下,上汽想自主品牌能扛大梁,可荣威、名爵、智己,市场声量不顶事儿,品牌溢价说不上来。唯一打法,要么冲高端,但走量不行;要么卷规模,可又拼不过比亚迪。那只剩两条路:一是自己埋头研发,搞技术烧钱,好几年见不到回报;二是抱科技公司的大腿,直接“抄近道”。
在华为这块,“智能座舱+高阶智驾”都给到你,“大件三样”市场价就值25万起,你能在20万内卖吗?这就全得看谁能把供应链压到最低、成本算到极致。也就是,谁能让智能变成“白菜价”,谁就能让“科技平权”不落于空谈。
其实咱细品,未来的主流市场,核心竞争力八成离不开那仨字:性价比、智能化、可靠性。谁都不想花冤枉钱,谁都想买便宜不掉价的“智能好车”。这事上,比亚迪做得顺,特斯拉也守得牢。尚界H5要插一杠,就必须切中本质。
这车你说打谁?看似要卷特斯拉,实则更像打比亚迪、吉利、长安,牛头对牛头。差价最多几万,看技术谁更猛,关键拼的是交付能力和用户体验。你别拿样板车忽悠人,再好的宣传,一旦量产出问题,满盘皆输。
你再看华为主导的这合作,赛力斯算是小巧灵活,让华为“全权把控”,营销、渠道一把抓,成了爆款。上汽可是“体制庞大”,想和华为平权分工,各管一摊。问题来了:象与象共舞,舞不好就是踩脚趾。究竟谁说了算?如果还是按上汽老路子来,照章办事,那华为的这些黑科技能不能落地见效,有点疑问。反之要全面让华为主导,上汽愿意吗?这不是利益分账的事,更关乎责任归属和团队默契。
再有,很多人老说“用户思维”,但不少大厂其实根本没摆正姿态。大公司惯性思维一大堆,成本核算一条条,创新节奏慢半拍。华为虽然厉害,但是真正造车这件事,惯性力量太大,涉及到设计、调度、渠道、服务,每一环都能让好车死在“流程”上。这些痛点,尚界真能躲开吗?咱也要画个问号。
还有一点耐人寻味,尚界其实也是上汽改革的试验田。合资做大了,内卷也焦虑。现在是“外援+轻投入+风险可控”,成了就吃肉喝汤,输了也不会动根本,算不上“伤筋动骨”。某种意义上,这种轻资产合作是大企业转型的缓冲方案,一边拼智能、一边降成本,还能看用户反馈,摸出下步打法。
当然,说来说去,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制造业拼到底,看的就是成本优势和供应链能力。你能把高端技术玩转下沉,普及落地,那才是真的牛。如果供应商都是合资老买卖,技术环节甩不开包袱,想拼价格、拼体验都难。
到头来,尚界H5的生死线,其实是一场“真的爆款与口碑检测”。预售火,不代表长红。量产后交付效率咋样,产品良品率怎么样,使用一两年后口碑有没有掉链子,“智能”到底是新瓶装老酒,还是能真让用户开怀?这些才是关键。
合着说,咱们今天侃来侃去,其实都是围绕“高端与普及怎么兼得、智能不是富人的专属、价格别把用户当大头”这三个问题打转转。尚界H5能不能成为20万以下市场的新标杆,能不能拉动上汽自主脱困,甚至推动“科技平权”落地,我看现在下结论还早。
但有两点倒是可以提醒大家。第一,什么“科技下沉”,真正拼的是背后的运营效率和成本能力。不是贴个智能标签、铺几个大屏、喊个口号就万事大吉,价格体系、渠道、售后、用户实时反馈,每一环都不能掉。第二,企业间的合作,必须有人扛责任、有主心骨敢赋能,乱七八糟的协调只会内耗。
未来中国汽车市场,十家有九家要被淘汰,一地鸡毛难免。大象们要想共舞,可不是简单你抬头、我迈腿。谁能真拼到极致,把智能化的门槛彻底拉低,让老百姓买得起用得爽,那才配说自己推动了科技平权。
至于尚界H5是不是那个“种子选手”?是不是咱们期盼的“平权爆款”?等“产品落地、实车上路、用户说话”后,再看清楚也不迟。谁都别着急抢答卷,毕竟,这场考试才刚开始。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