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还有十八款新车等待上市,包括焕新极氪001五菱星光730新款吉利星瑞东方曜等多款受关注车型,践行车市新热潮,消费者购车选择更加丰富

昨天下班路上,我随手抹了一把汗,看着那堆等待点的一堆新车广告,那叫一个热闹。今天早上,突然看到汽车圈里连续发出消息,估算不完全,差不多18款新车将要上市或者预售,真是让我这个行业老兵都觉得眼花缭乱。

就这几天曝光的焕新极氪001,不得不说,设计上比上一批好了不少。其实我倒觉得极氪001还能火,除了它的技术硬,设计感强,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品牌在年轻消费者中的积累,但我最感兴趣的是那块大屏。那屏有点长,不得不给你留个空间,让人有点想象未来内部可以钉钉+AR的交互体验。

刚才我翻了下笔记,看到我去年看过的极氪001旧款图片,那会还在想:这车是不是有点偏线条硬朗?新款变化明显多了,细节处理越发居家但又不失科技感。不过说实话,那些为了吸引眼球的配色,我倒觉得还不如保持低调点,毕竟这玩意儿在路上开久了,也能产生看腻了的烦感。

本周还有十八款新车等待上市,包括焕新极氪001五菱星光730新款吉利星瑞东方曜等多款受关注车型,践行车市新热潮,消费者购车选择更加丰富-有驾

五菱星光730也没闲着,市场定位底盘硬朗,价位估算在8到12万(样本有限),在三五线城市也是个照亮夜路的绝佳选择。跟它相近的还有一款吉利星瑞东方曜,虽然同梧桐树下的兄弟,但实操感受差别挺大。星瑞底盘略偏官路调,仅在城市驾驶时那种软硬适中让人觉得舒服,但它的悬挂怎么看都带点调皮,写个比喻:就像你懂的,开在不平的街坑里,那感觉比星光星光晃得还明显。星光其实更偏硬汉,冲劲十足典型的稳。

我一直觉得,厂家研发对底盘的调校就像调咖啡,少了点酸,多了点醇,才能均衡。你们觉得呢?有人说,调校的厉害程度,大概有70%是在调校师傅的手感,而30%则是实验车的样子和反复细调的结果。反正我觉得,车子最忌那种偏生硬又舒服不到位的设计。

这方面,我特别疑惑,究竟研发那边在做调校时,是考虑了什么标准?只是少数人可以真正感受到这些微妙变化吗?还是仅仅是快感把控?我试着问过几个设计师,他们笑笑说:其实也就是调调硬软,时间长了大家都惯了。我倒觉得这个话有点太客套。

对比一下同价位的车,五菱星光适合拉人载货,国内那些微型货车的基础,但它最大的优势或许是性价比。但要我选的话,还是会偏向那做得更精细的吉利星瑞,尤其配上那块大屏幕,科技感一下突破,真得让人觉得未来感满满。

至于供应链,真不是说说那么简单。就拿那些插混车型来说,电池、电机、控制单元,都得有一套成熟的拼装线,像拼乐高一样。去年我有个朋友专门帮某厂做电池供应链,他说很多零件其实标准化了,能耗和续航其实相差不大,但关键在于配套的电池管理系统。那块脑子决定了整体表现。

本周还有十八款新车等待上市,包括焕新极氪001五菱星光730新款吉利星瑞东方曜等多款受关注车型,践行车市新热潮,消费者购车选择更加丰富-有驾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细节:上次去工厂,看到一批批的电池模块堆在角落里,堆成了人山,电池箱打包堆叠得像堆糖果。然后又在想,这些电池,估算单个价格差不多在2-3万(不确定),折算到整车,成本占比挺高,但减轻车身、提高续航确实在技术上没得选。

看得多了,行业里快的气息越来越浓。比如宝马有人告诉我,他们也是赶着赶着,16个月内从新车立项到上市。正常来说,研发流程要耗时至少2年,但为了跟上新潮,很多车企都在压缩时间。到底有没有牺牲一些品质?我觉得特别难定义。因为有时候,快反倒会带来短板,比如早期的批次问题、召回麻烦。

你见过车厂在紧锣密鼓赶工的那段,销售小哥跟我抱怨,他说:新车出来,整车都还没调试完,用户反映就开始了。或许,这就是行业的一个硬伤,赶上了,还得看运气。

说到售后,有车间朋友曾经调侃,现在一些新车的零件复用率挺高。那次我特意问修理工:你们修一台新车,最头疼的是什么?他说:其实主要看零件,尤其是那些电子模块。多一点反应差,维修起来就像拼图一样麻烦,而且成本上去了,谁都不愿意。

我也在想:是不是真有人会坚持买斩不断的老款?毕竟新技术带来新烦恼,比如前面刚提到的激光雷达,除了科幻感,其实用起来还得看车厂怎么在软件上优化。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因为我知道,即使标配激光雷达,但实际用上,很多人觉得那东西用得还不如人眼看得直。

本周还有十八款新车等待上市,包括焕新极氪001五菱星光730新款吉利星瑞东方曜等多款受关注车型,践行车市新热潮,消费者购车选择更加丰富-有驾

你们会不会觉得,现在的车,功能越来越多,反而变得复杂?就像手机一样,折腾到最后还是希望用对就行。至于,我记得有个朋友买了辆新车,点火那天说:操,怎么比我想象的还要复杂?我笑着回头想:这是不是技术的偏差?还是大家都惯了多点少点的状态。

我倒觉得,车市爆炸式增长,有明白人讲,厂商其实是在拼容量。你什么时候发现,某个款式一上市,马上就被抢完?我还真怀疑,厂商是不是有点预补货操作。你会不会觉得,这个市场就像是抢菜,谁快谁先得,供应链的应变能力也变成了竞技场。

光技术硬还不行,还得看咱们用户的心理变化。像我这些老司机都觉得,现在买车的前提不再单纯是用得舒服,而是用得值——这点很重要。你看,价格拉长到几万甚至十几万后,消费者变得更挑剔。而且,除了性能,有的人还在乎车的用料。

我还能想到一个小细节,有次在4S店跟销售闲聊。她说:其实不少人看车更在意的是品牌带来的心理安全感。我心想着:这是不是就是个心理排队效应?你付了钱,心里得点安慰吧。

本周还有十八款新车等待上市,包括焕新极氪001五菱星光730新款吉利星瑞东方曜等多款受关注车型,践行车市新热潮,消费者购车选择更加丰富-有驾

也有点想不开,比如嫌麻烦换个车,仍然得适应新操作惯。你说,未来的车越来越智能,会不会有人反而觉得变得更笨?或者变得像个巨大平板,用久了总会出点毛病。

讲到这里,我突然想到自己曾经搞过的一次小调研:拿几辆车模拟一次心算百公里成本。十万块左右的车,油耗平均在6-8升(体感偏估算),百公里油费算0.8-1元,加上养护、保险和折旧,粗略算下来,一年跑1万公里成本大约在8万左右。其实也就那么回事,但相较去年,没有涨得那么激烈,还算可以接受。

我觉得,未来车市的变化,就是在持续优化与折腾。从一个动辄百公里几百块的能耗,到现在还在硬着头皮算维修,总觉得越来越合情合理。

你有没有觉得,哪个配件其实最值得保存点黑科技?像空调滤芯,也许未来都变成自清洁的了。或许那天你去加油,会变得比你想象的还要科幻。

好了,我也得问一句:你会不会觉得,这个行业啥时候能回归理性?还是说,还是要继续跟着潮流走,才能不被淘汰?这话题说多了,感觉自己像个糊涂蛋,但真得挺好奇。

本周还有十八款新车等待上市,包括焕新极氪001五菱星光730新款吉利星瑞东方曜等多款受关注车型,践行车市新热潮,消费者购车选择更加丰富-有驾

反正,这些新车,不管是焕新极氪,还是五菱星光,背后都是一场想象力的角逐。就像把一块硬糖,包裹着不同颜色的糖衣,外表越炫,里面的心才能更坚硬一些吧。

谁能告诉我,车门一关上,那一瞬间的密闭感是不是都带点安心味?还是心早就飞出去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