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去年这个时候,我正忙着跟一个厂商的小兄弟开会。车一大堆,咔咔摆出来,销售经理跟我说:今年车市要泡沫啊,别太乐观。那会儿我还满相信这个预言——毕竟经济数据看着不易,库存还在高位,行业情绪也偏谨慎。
结果,没想到今年一开秋,市场就出现了明显的反弹。新车上市井喷,一口气差不多七八十款,新能源占比绝对超过九成。刚才翻了下我那天的笔记,去年同期还在窃喜库存压力还挺大,但今年同步量咋变得尤为剧烈?大概估算,8月终端销量大概在200万多一些,库存相较去年底可能少了个十几万。或许这点数字不足以全面代表市场变化,但直观感受就是——车市突然变得热闹起来。
你有没有注意到,那些同价位的车型,体验其实挺不一样?我试驾过一辆五六十万的新能源SUV,跟旁边一辆二十万的油车比,最大的差异在于沉感。没错,沉——油门反应快,发动车仿佛在说:我就认这个调调。新能源车那会儿还是新鲜事,一踩油门,能明显感觉到电的推背感,但就那一点点,整个响应速度还是比传统车慢了些(这段先按下不表)。转个眼,又有人问:这车的续航是不是太靠天运?我心里咯噔,实际上,理想的续航我觉得在1000公里左右的,价格大概得30万左右,样本少,估计至少得有两三千的用户反馈才能勉强说个准。
说到这个,之前我还特意和一个业内朋友讨论过——技术的飞跃是不是只是在演戏?数据说,有些新技术,像电池包的能量密度,从去年到今年晋升了20%左右,换句话说,电池变密实了,容量更大,体积没长,但究竟是不是能耐久到能用五六年不出问题,我猜还得多点实操验证。但比起十年前,现如今新能源的跑得快还是实实在在的。
刚才我还翻了下笔记——在去年,今年的发布会,品牌们都在争着卖智能化。比方说,一家合资车,去年还在琢磨搭载面部识别,结果今年就变成了深度联动家庭场景的智慧车。我挺好奇:这些高科技装进车里,背后投资多大?研发工艺就像做菜一样:得精准到每个调料的比例,否则就炒糊或者淡掉。你不觉得车企像一个厨师,不断调配新品料包,试图让味道变得够吸引?
这个创新其实挺奇怪的——我那天跟销售聊,他们说,其实很多新技术,严格说还没成熟,就放到车里试了。用户体验,反正要早不就早点试,晚点也没关系。听起来像是在打补丁,装在车里,边用边改。对企业而言,我们可能说精益求精,但我觉得,更多时候是在边摸索边走。
好,这里稍微暂停一下,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比如说,新能源车的续航和充电速度是不是就是未来的命门?我打个比喻:充电像是饭店里点菜,要等上个20分钟,你喝口水都得看着钟。都说高速充电能在十几分钟充满,听着不错,但实际充满的时候,电池温度和寿命,又是多少隐性成本呢?这段我还没细想透——是不是充电越快,电池反复烫手,寿命会折损?这问题我留待后续观察。
还有一个疑问——像蔚来、理想那种,补贴后到底还能赚到多少?我算过,如果一台车造价大概在15万到20万之间,售价在30万上下,补贴能省2到3万,利润咋就变得这么廉价?我猜:他们的利润重心还在服务上,续航、换电、充电站,后头产值多得很。这个套路,不就像卖手机配件一样:主机价格不高,赚的其实是后续服务。
提到下沉市场,我不由得感慨。你知道那一堆农村、偏远地区的人,买车更多是实用——不好比奢华。去年,很多乡镇店都在卖经济型新能源,比如快充便宜、价格实惠,小刘说,乡里都说,能跑个上千公里的电池,才是真正的好。但也基础设施还在滞后。比方说,充电桩少,有的还在修,跨个县,充电都成难题。你就想想:如果政策铺开,充电站遍布乡村,购车意愿会不会一下激发?还是说,这农村模式根本还在试水阶段?
对应的政策也真是琢磨不透,比如说,广西补贴充电桩,浙江搞巡展,广州补贴款,加上深圳的旧车换新补贴。你会奇怪,为什么一个地方补贴几千,另一个地方又打折优惠?我猜,像《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报告》提出:一块地方的市场成熟度差异很大。这就像你家里厨房,谁都想做得漂亮点,但油盐酱醋,调料的用法都不一样。
车企们都在赶最后窗口。一辆30万的新能源车,节省个2万多税,差不多相当于买个差不多的MP3播放器的钱。这种实实在在的优惠,真能让人下决心?我说不准,但我感觉,有些潜在买家就是被这点利诱着走了。就像我记得我大爷,说,我就是喜欢便宜的,东西贵了我就不买。
这场赶集似的热潮,是不是也反映了行业从政策养成到市场驱动的转变?我跟几个同行聊过,大家都在猜:明年这个时候,能不能还保持今天的火热?还是会像走钢丝一样,一不留神就掉到泡沫里?其实我也没什么定论,只觉得,车市像个微妙的天平。你看,这个募资、补贴、促销搭配得还挺巧,甚至让我想到——是不是每个行业都一样,关键看最后那点能不能撑得住?
(这段先按下不表)反正,我就觉得,真正的挑战也在这——怎样把补贴变成自发的需求。像我那朋友在修理厂总说:最喜欢的就是那些怪不怕电的人,他们觉得充电站是生活的一部分,不一样。这才是真正的市场成熟吧——不靠政策,靠心里那点自然而然的认知。
话说回来,车就像生活的小细节。前段时间,我看了一次交付现场,司机签完字,嘴角带点参与感的笑。他其实也没多想,就觉得真能上路就行了。我更关心:下一次,他会不会被新车体验上的某个奇怪的小细节打动?或者,未来的科技,真那么聪明到能帮我们解决堵车焦虑?
好了,知道你肯定好奇,在这份密集的上市快报背后,究竟还藏了多少暗线?或者,只是我胡乱猜的。反正,下一次我逛展,可能还会注意到:这台车怎么刷新了我的感知?这才是我喜欢的行业:不断出现微小的变化,但又看似不起眼。
你觉得,像新能源汽车这样的新鲜事会不会像咖啡色牛奶,经过一段时间搅拌,变得平淡无奇?还是说,每次新车上市,都意味着一场新的战役开始?这个,也许留给未来的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