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快看一早上看了8遍又双叒叕是卖卖卖,真有点走火入魔了。这事发生在11月6号,日本日产汽车公司宣布,要把横滨那座大楼卖了。你能想象?一座能放2500人办公的总部,居然要变卖来缓解财务危机。这事一出来,真不是闹着玩的。售价也挺狠的,970亿日元,大约人民币45亿。买家不是别人,正是敏实集团和KKR财团。哎,碰巧我翻了下笔记,感觉这两家还算实力不俗,但都不是用来开淘宝店的——明白吧,说明他们对这个大楼的未来用得还挺久。
我在想,为什么要卖?说白了,就是亏啊。去年上半年,日产亏了221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3亿),这是五年来的半年来亏损最多的一次,半年来这词我加了个引号,毕竟这个数字听着都觉得晕。为什么亏?原因很简单:销售下滑,全球销量只有148万辆,同比下降7.3%。可能说起来没啥大不了,但你一想,这还是个大问题。日产的生产线、研发、销售都在那座总部里,卖了其实也意味着公司未来要多腾出一部分现金,用来弥补亏空。
日产怎么走到这步田地?我觉得,这事背后有点成年累月的积累,毕竟今年他们的销售原本就有点悬。这个数字让我一下想到一个问题:在汽车行业,亏损的公司还能继续活跃?我猜,至少在某些阶段,车企还是必须借钱奋战。他们的财务压力太大,能卖资产就得卖。我之前翻了下相册,看到日产的车标,心里就在想:这势头,要是不突然想个新招,明年就得走向白菜价了。
这次大楼的买卖其实也能折射出几层意思。买家拿下这座大楼,不光是看房子值钱,还看重这里的人脉和资源。听说买家如果在未来20年还在这办公,日子可能会更安稳点。但问题在于,一辆车的成本到底算多少?我粗略想了下,普通的紧凑型车百公里油耗在6升左右,电动车可能更低,但如果考虑到零件检修、换油、保养等,作为整车制造,百公里成本大概在1.2到1.5元/公里。你想,亏损的原因除了销量下滑,还和成本控制有关。
日产也没坐以待毙。他们搞了个Re:Nissan的复兴计划,里面包括裁员2万,关掉7家工厂,目标是节省至少5000亿日元(大约230亿人民币)——我都觉得这个数字有点天方夜谭。但你知道,说得容易,做起来难。裁员、关工厂,别人听着像打仗,但实际上是反应:它们面临着巨大变革。可能我猜的不准,但我感觉很多车企都在为未来押注,但真能完美翻身的难度,远比想象中大。
日产还在加大投入,别的不说,他们在东大国(中国和印度等市场)动作频繁。新车推得比去年多,跟华为、百度合作研发智能化。这个细节我记得挺清楚的: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其中一款SUV,配备了某个智控系统,据说能实现小地图导航+行车分析+语音交互。这不是卖点的主角,但让我有个疑问:在这样大的公司,研发花了多少钱?我估计,几千万美元到上亿美元有可能,出点点子,真的是烧钱。
我一直挺好奇一个问题:这些车企怎么平衡卖资产和持续创新?卖了总部大楼,能掉出点成效,但后续投入得持续。而且,从供应链角度看,卖掉总部,是不是意味着它们在供应链上要重组?你卖了总公司,生产线上的订单转到其他厂区,这样的一笔交易,会不会让供应链变得更紧张?有个朋友说:车厂的供应链就是那根钢丝绳,一点点松,都可能断。
这一系列动作让我感受到,车企就像用瓷器做造型,表面看很精致,但背后其实是微妙的平衡。而且,行业的剧变,似乎也让所有人都在赌未来。特别是新能源和智能化,像那个智能座舱,我感觉也像换了个模样的变形金刚。扯远了,但回来想:你觉得,下一次的卖卖卖会不会更频繁?还是真的会迎来点新变化?
这个行业到还能不能靠卖来解决所有的问题?我相信,车子越做越贵,但其实市场接受度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高。比如我朋友卖给我第二辆车,他说:就是外观好看,但开着没啥特别感。你看,车子变成商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你用你喜欢的样子买单,而不是我造好给你看。
(这段先按下不表)行业内没人说得太明白,一旦资产变卖,短期看能缓一缓,长期来看,能不能真焕发新机还得看后续的革新力度。你有没有觉得,车企现在像是在用卖房子的钱拼命?谁也不愿一直亏着。
想请问你:你觉得未来几年,除了卖资产,车企还能有什么奇招用来救场?或者说,哪个细节能透露出他们摸索的线索?我觉得,真正的答案,还藏在那些微小的变化里头。毕竟,行业的风向,谁都看得不多,但股市的反应可能会比我们想象得更敏感。
反正,我是挺喜欢研究这些的,毕竟汽车的不只是跑的快,还得活得长。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