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车展刮起 “人形风暴”!车企扎堆 “造人”风口或迷途?

近日,在上海国际车展上,小鹏人形机器人IRON现身小鹏汽车展台,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这台人形机器人不仅展示了出色的行走能力,还与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现场互动交流。IRON动作流畅,高高举起手臂与何小鹏碰拳,并介绍参展汽车产品,引发现场关注。

上海国际车展刮起 “人形风暴”!车企扎堆 “造人”风口或迷途?-有驾

当聚光灯下,小鹏汇天展台中央的IRON人形机器人与孩童进行对指尖、碰拳的亲密操作,我们似乎看到了汽车工业百年技术积淀向机器人领域的「范式迁移」。当IRON银白色金属关节折射出展馆顶灯的光晕,其背后暗涌的不仅是技术参数的迭代,更是汽车制造商们对「移动终端终极形态」的集体押注

近年来,随着中国车企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渐趋于饱和,越来越多车企把人形机器人视为战略新高地。目前,包括广汽集团、奇瑞汽车、小鹏、蔚来、小米、比亚迪在内的十余家车企已高调入局,开启了跨界“造人”之路。当前各个车企“造人”进度如何?让我们一探究竟。

▍小鹏IRON:目标年产能5万台,2026实现工业化量产

以此次备受关注的小鹏为例,早在2023年10月下旬的小鹏AIDAY上,其首款人形机器人PX5推出,正式宣告小鹏进军人形机器人这一前沿领域。

上海国际车展刮起 “人形风暴”!车企扎堆 “造人”风口或迷途?-有驾

与常见的“弯腿”行走机器人不同,PX5采用“直腿”、大跨步的行走方式,步态更自然,接近人类。这种行走方式不仅美观,还更节能,使PX5续航里程相比屈膝行走提高一倍。PX5能在直膝行走的基础上,轻松适应草地、碎石等复杂地形,对前后向、侧向冲击也有很好的平衡能力。除了走得“稳”,PX5还能踢足球、骑平衡车。同时,PX5搭载超轻重量、高负载重量比的机械臂和11自由度的灵巧手,能够完成柔顺抓取、搬运操作,即使面对纸巾、柔性小球等物品,也能灵活应对。

此次车展上亮相的人形机器人IRON,是小鹏在2024年11月的小鹏AIDAY上发布的产品。与PX5相比,IRON实现全方位升级突破。外观上,IRON更为高大,178cm的身高接近真人比例,整体线条流畅自然,视觉冲击力更强。自由度方面,IRON全身拥有超60个关节和200个自由度,相比PX5显著提升。

上海国际车展刮起 “人形风暴”!车企扎堆 “造人”风口或迷途?-有驾

IRON的“大脑”也更为强大。它搭载了小鹏自研的3000T算力图灵AI芯片,算力极大提升,能够支持大规模模型运行,面对复杂任务和环境时,IRON反应速度更快,决策能力更强。同时,IRON配备在P7plus上搭载的AIEagleEyePerceptionSystem,不仅可让机器人在三维空间中360°观察周围环境,还能实现720°无死角环境感知。

机器人开发中,行走和行动规划能力至关重要。IRON通过搭载小鹏AI端到端大模型并进行强化学习,实现了更自然的行走。目前,IRON和小鹏汽车使用相同大型模型,并接受了来自全球的大量数据集训练,可以实现使用工具拧螺丝等高阶功能。

此外,IRON应用AI端到端大模型以及新升级的小鹏天玑AIOS系统,支持多模态交互(语音、手势、视觉),赋予机器人流畅对话能力,使其有记忆、能推理。这不仅提升了语言交互能力,还能更好理解执行人类指令,实现与人类更自然、高效的协作。本次车展现场,何小鹏透露,未来IRON会进入销售门店,协助解读小鹏汽车车型。据悉,IRON将于2026年实现工业化量产,目标年产能5万台。

从PX5到IRON,小鹏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不断突破,其研发成果不仅展现了自身强大的技术实力,也为整个车企跨界“造人”的热潮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让我们看到了人形机器人从概念走向现实应用的曙光。而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其他车企又有着怎样的表现呢?

▍广汽GoMate:发布突破性核心部件,稳步推进量产计划

据广汽集团公告,其早在2022年就开始涉足智能机器人研发。2024年底,广汽集团正式对外发布了其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本次车展,GoMate也来到了现场进行展示。

据了解,GoMate是一款全尺寸的轮足人形机器人,全身拥有38个自由度,其最大的亮点在于采用了行业首创的可变轮足移动结构,融合了四轮足、两轮足两种模式。在四轮足稳定状态下,高度约1.4米,此时它可稳健地上下楼梯、爬坡、单边越障,展现出强大的地形适应能力;切换到两轮足模式时,站姿高度可达1.75米,动作灵活高效,空间占用更小,便于在狭窄空间内活动。这种独特的构型设计不仅提高了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和稳定性,而且大幅降低了能耗,相比同类产品节能达80%以上。得益于广汽集团全固态电池的支持,GoMate的续航能力达到6小时,能够满足长时间工作的需求。

上海国际车展刮起 “人形风暴”!车企扎堆 “造人”风口或迷途?-有驾

在硬件方面,GoMate实现了灵巧手、驱动器、电机等核心零部件的完全自研,真正做到了自主创新。同时,它还融入了广汽自研纯视觉自动驾驶算法,具备自主导航等诸多亮点,能够在复杂环境中精准定位、灵活避障,并以高效的方式完成各种任务。目前,GoMate已在安防领域得到应用,未来广汽还计划将其应用于汽车产线、康养、物流、教育等更多场景。根据规划,广汽集团计划2025年实现自研零部件批量生产,率先在广汽传祺、埃安等主机厂车间生产线和产业园区开展整机示范应用;2026年实现整机小批量生产,并逐步扩展至大规模量产,届时GoMate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便利。

上海国际车展刮起 “人形风暴”!车企扎堆 “造人”风口或迷途?-有驾

值得关注的是,在今年4月初举行的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产品发布会上,广汽集团发布了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部件——新一代一体式关节产品和低压伺服驱动器。据官方介绍,这些产品覆盖从精密操作到高负载运动的全场景需求,技术指标对标国际顶尖水平,部分性能实现突破。这一系列技术成果的发布,标志着广汽在机器人领域的量产计划正按既定节奏稳步推进,也展现出其在智能机器人赛道的长期战略布局。

▍奇瑞汽车Mornine:三大阶段循序渐进,2025部署国内重点城市4S店

2024年5月,奇瑞汽车在其CEO大会上宣布迈入人形机器人工程前沿,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并展示了首款双足机器人Mornine(墨茵)。

据悉,Mornine由奇瑞汽车与联手AI公司Aimoga共同研发而成。硬件方面,Mornine身高167cm、体重65kg,拥有41个自由度(单手12自由度),最大关节扭矩达512N・m,能够完成抓取展示物料、开关车门等精细操作;1m/s的行走速度与2小时续航时间,可满足标准展厅场景的日常服务需求。同时,Mornine配备了3D激光雷达、双深度相机、全景相机,实现360°无死角环境监测;6麦克风阵列支持5米内精准声源定位;4颗超声雷达保障复杂场景避障,构建起完善的环境感知系统。

上海国际车展刮起 “人形风暴”!车企扎堆 “造人”风口或迷途?-有驾

外形方面,Mornine采用了仿生创新设计,有仿人硅胶面孔,能模拟人类嘴巴和面部肌肉运动,可表达说话、微笑等表情。具备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的集成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嵌入,使Mornine能够准确地理解人类语言交互意图,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策略和语言输出。本次展会上,Morninegen-1与周鸿祎进行了答疑解惑,并为其递上可乐。

在Mornine的研发上,奇瑞汽车采取了循序渐进的策略,将分为三个阶段持续推进。第一阶段,奇瑞汽车将从应用场景切入,将目标锁定为汽车门店导购。在今年3月中旬举办的芜湖奇瑞智造一工厂举办智能化战略发布会,奇瑞汽车透露其人形机器人Mornine(墨茵)已在马来西亚的汽车4S店投入使用,发挥着产品介绍、购车方案推荐等导购职能。2025年,奇瑞汽车计划将Mornine逐步推广至国内重点城市的4S店。

面向未来,奇瑞规划的第二阶段将聚焦于提升Mornine的动作丰富度与行走、移动导航能力,改善当前动作缓慢、活动范围受限的问题。第三阶段,Mornine将拓展至家庭场景,承担儿童看护、家务协助等任务,成长为家庭助理。

▍小米CyberOne:与汽车业务相辅相成,构建智能生活与出行生态体系

在智能科技领域,小米集团在汽车与机器人赛道的布局备受瞩目。虽然小米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于2022年8月11日在“2022雷军年度演讲”中率先发布,但关于造车与研发机器人的先后设想,外界难以确切判断,二者在技术底层存在诸多共通之处,或许是相辅相成的探索进程。

上海国际车展刮起 “人形风暴”!车企扎堆 “造人”风口或迷途?-有驾

作为“全场景智能伙伴”CyberOne具备情绪感知能力,可辨别85种环境语义和45种人类情绪。从产品参数看,CyberOne身高177cm、体重52kg,行走速度稳定在3.6km/h。技术层面,该机器人集成多项自研成果:自研全身控制算法实现21个关节的协同运动,支持单手握持1.5公斤重物及反向拖动复现动作;髋关节主电机300N・m的瞬时峰值扭矩,保障双足运动的动态平衡;Mi-Sense视觉空间系统则赋予其三维空间感知与环境建模能力。

上海国际车展刮起 “人形风暴”!车企扎堆 “造人”风口或迷途?-有驾

在技术迭代与应用落地方面,小米持续推进CyberOne的产业化进程。2025年2月,该机器人已分阶段落地北京亦庄智能工厂产线,并计划于3-4月公布量产进展。根据规划,首批量产机型将优先应用于小米自有工厂,预计2026年部署量突破2000台。同时,其知识产权布局同步加速,3月公开的“传感器模组和机器人”专利(CN222553614U)显示,其通过弹性结构设计,将传感器使用寿命提升至15000小时,故障率降至0.07次/千小时;新增的“运动轨迹生成方法”专利则进一步优化运动控制精度。在供应链端,小米也通过投资坤维科技(六维力传感器)、禾赛科技(激光雷达)等企业,推动核心零部件国产化,降低高达六七十万元的单台成本,为商业化量产奠定基础。

上海国际车展刮起 “人形风暴”!车企扎堆 “造人”风口或迷途?-有驾

与汽车业务结合来看,小米汽车2021年3月宣布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2023年12月首款车型小米SU7亮相,2024年正式发布交付。在汽车研发进程中,自动驾驶技术、智能座舱交互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如传感器融合、AI算法优化等,均可反哺CyberOne的研发。例如,汽车自动驾驶中的环境感知技术,可助力提升CyberOne对复杂环境的识别与应对能力;智能座舱的语音交互优化成果,能让CyberOne的语言沟通更自然流畅。

展望未来,随着小米在汽车与机器人领域研发持续深入,二者技术融合有望催生更多创新应用。小米或许会探索让CyberOne辅助汽车销售、售后场景,或结合智能家居生态,拓展机器人在家庭场景的服务边界,在智能出行与智慧生活领域构建更完整的生态体系。

▍长安汽车:2027年前推出人形产品,2028年实现生产下线

2024年11月,长安汽车在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上正式宣布将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并布局海陆空立体交通解决方案。根据计划,长安汽车将在5年内投入超500亿元,在2027年前发布人形机器人产品。在今年3月的2025长安汽车重庆马拉松现场,长安汽车对外透露,到2028年将实现人形机器人生产下线。不久前,长安汽车还对人形机器人研发项目供应商公开寻源,加速推进人形机器人的研发进程。

上海国际车展刮起 “人形风暴”!车企扎堆 “造人”风口或迷途?-有驾

▍比亚迪:积极投资布局,自研项目或将不久面世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探索进程中,比亚迪通过投资、合作等方式积极布局

2023年8月,比亚迪对比亚迪完成对智元机器人的战略投资,这是其首次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显示出其对智能制造及机器人产业的前瞻布局。智元机器人作为国内专注于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技术研发的科技企业,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在高性能驱动系统、灵巧手控制、环境感知等技术上取得突破。比亚迪的投资,不仅为智元机器人注入资金,也反映其对该领域技术发展潜力的认可,双方有望在技术研发、应用场景拓展等层面开展协同探索。

上海国际车展刮起 “人形风暴”!车企扎堆 “造人”风口或迷途?-有驾

2025年4月,比亚迪完成对帕西尼感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的战略投资,实现占股13.3738%。据悉,帕西尼感知科技以高精度多维触觉感知技术为核心,其ITPU触觉传感系统可精准识别物体六维位姿(位置+姿态),产品线从触觉传感器、机器人关节模组延伸至人形机器人整机制造,已在工业质检、医疗康复等场景实现商业化应用。第二代类人机器人TORA-ONE搭载近2000颗自研触觉传感器,灵巧手DexH13能完成端咖啡、拧螺丝等精细化操作。比亚迪此次入股,有望借助帕西尼的触觉感知技术优势,为其在人形机器人研发的感知交互层面提供技术支撑,推动产品功能的深化与完善。

上海国际车展刮起 “人形风暴”!车企扎堆 “造人”风口或迷途?-有驾

而在此前的2024年11月,由天奇股份与优必选合资成立的UQI优奇打造的全栈式无人物流解决方案,已在比亚迪汽车长沙工业园试运营,这一方案首次实现人形机器人与无人车协同作业。其中,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S1参与其中,与优奇Wali瓦力工业移动机器人T3000、L4级无人物流车Chitu赤兔无缝协作,完成从分拣、搬运到配送的室内外一体化全自动流程。作为专为工业场景应用研发的人形机器人,WalkerS1解决了车厂实训中的视觉定位、运控算法、关节散热等挑战,确保在工业环境中稳定、高效执行任务,这一合作标志着比亚迪在引入外部成熟机器人产品优化自身生产物流环节的实践成果

上海国际车展刮起 “人形风暴”!车企扎堆 “造人”风口或迷途?-有驾

从自研项目来看,据相关消息,比亚迪十五事业部已开启人形机器人项目,内部代号为“尧舜禹”,目前团队正处于招聘状态。此前,比亚迪曾发布25届具身智能研究团队招聘信息,涉及高级算法工程师、高级结构工程师、高级机器人工程师等多个关键岗位,研究方向包括深度学习、感知、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狗等。比亚迪的具身智能研究团队早在2022年便已成立,目前已成功开发工艺机器人、智能协作机器人、智能移动机器人等产品。虽然比亚迪官方暂未对人形机器人项目进行公开回应,但从其一系列动作来看,未来很可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推出相关产品,凭借其在电池、电机等领域的技术优势,有望在人形机器人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上海国际车展刮起 “人形风暴”!车企扎堆 “造人”风口或迷途?-有驾

值得关注的是,此前业界曾在“愚人节”传出比亚迪将推出家用太阳能人形机器人的消息。传闻称,该机器人命名为“博友博德(BoYoboD)”,配备太阳能充电组件,可依靠太阳能驱动,售价仅1万美元。由于消息发布于特殊日期,其真实性存疑,但截至目前,比亚迪尚未对此进行回应或澄清,这也引发外界对比亚迪未来在消费级机器人领域布局的猜测

▍车企都来造人?为什么?

除上述积极布局的车企外,行业内的跨界行动呈现扩散态势。国际市场上,宝马与Figure公司联合研发适配汽车制造流程的人形机器人;福特携手AgilityRobotics推出工业服务机器人Digit;梅赛德斯-奔驰则与Apptronik探索机器人技术在制造生态中的应用。这种从传统制造到机器人领域的延伸,不仅是跨国车企的集体选择,更在近期车展中得到印证——人形机器人已从边缘展示变为核心展品,频繁出现在头部车企的展台中央。

当越来越多的车企将机器人研发纳入战略版图,行业内外不禁产生疑问:究竟是什么驱动力促使车企集体“造人”?是技术同源带来的降本增效,还是万亿级市场规模的诱惑?抑或是在新能源汽车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必然选择?随着车展上机器人展台的热度持续攀升,这场关于未来制造业形态的探索,正在演变为汽车产业新一轮的技术竞赛

车企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浪潮,绝非偶然,其背后是技术与商业逻辑的深度交织。从底层技术来看,汽车制造中积累的精密机械控制技术,以及在自动驾驶领域广泛应用的传感器技术,与人形机器人的研发需求高度重合,为车企跨界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在商业层面,万亿级别的人形机器人市场,无疑成为汽车制造商眼中“第二增长曲线”的关键入口。但在这看似一片光明的跨界趋势下,质疑声也从未停止:这究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还是资本热捧下的盲目跟风?

当前的行业现状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特斯拉Optimus仍深陷成本困境,单台BOM成本远超预期;另一方面,小鹏IRON、广汽GoMate等已进入量产倒计时,试图通过技术复用降低研发门槛。这种矛盾折射出行业根本性争议——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路径是否清晰?车企能否将汽车制造的规模优势,真正转化为机器人领域的市场竞争力?

更值得深思的是,当车企扎堆涌入机器人赛道,是否会重蹈新能源汽车早期的产能过剩覆辙?部分专家指出,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壁垒(如AI决策系统、灵巧手控制)与汽车制造存在本质差异,简单的技术迁移难以支撑长期竞争。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车企凭借资本实力与产业链整合能力,完全有可能重塑机器人行业格局。

这场关于“车企是否都该造人”的争论,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人形机器人的未来,既需要技术突破带来的质变,也离不开市场需求的验证。当汽车巨头们的“造人”计划陆续落地,我们或将见证一个新产业生态的诞生,也可能面临新一轮的技术泡沫与行业洗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