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发生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让很多人都开始重新审视我们身边的电动汽车。
这事儿的主角,是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
福特这个牌子,大家肯定不陌生,一百多年的老字号,可以说是美国汽车工业的象征之一。
就是这样一位见多识广的大老板,在一次公开的访谈节目里,亲口承认,当他的团队把一辆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拆开研究后,所有人都被眼前看到的东西给“完全震惊了”。
这话说出来,分量可不轻。
在汽车行业里,买来竞争对手的车,拆开来一探究竟,是再正常不过的操作了,俗称“逆向研发”,各家都在干。
可一般也就是看看别人的技术有什么优点,自己能不能学,很少有人会用“震惊”这么强烈的词来形容。
那么,福特的工程师们到底在中国电动车里发现了什么,能让他们的老板这么不淡定呢?
法利在访谈里给出了一个非常具体,又让人有点意外的答案:电线。
他说,他的团队发现,拆开的这辆中国电动车,里面的电线总长度,竟然比福特自己之前推出的一款电动车要短上一千多米。
一千米,也就是一公里,这个差距可就太大了。
可能我们普通人听着会觉得,不就是电线少了一点嘛,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但对于造车,尤其是造电动车来说,这背后可藏着大学问。
我们得明白,燃油车和电动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产品。
在燃油车时代,车子最核心、最贵的部分是发动机和变速箱,那是一套非常复杂的机械系统。
车里的电线主要是用来控制灯光、音响、仪表盘这些辅助设备,多一点少一点,对整车的性能和成本影响不算太大。
可到了电动车时代,游戏规则全变了。
电动车的“三大件”是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其中电池是成本的大头,一辆车差不多有三四成的钱都花在这块电池上了。
电池这么贵,车企自然要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它的效率。
车子的重量就是个关键因素。
车身越重,跑起来就越费电,要想达到同样的续航里程,就必须装一块更大、更重的电池,这样一来,成本就上去了,车子也更重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而那一千多米电线,虽然单根不重,但加在一起,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中国车企通过更先进的设计,把这一千多米的电线给省掉了,车子自然就变轻了。
车一轻,对电池的要求就没那么高,就可以用一块相对小一点、便宜一点的电池,来实现和对手差不多的续航。
这么一来一回,整车的成本优势就出来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感觉国产电动车配置又高,价格又有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不仅仅是省了点铜线钱那么简单,它反映出的是一种从根子上的设计理念的差别。
很多像福特这样的传统车企,在刚开始做电动车的时候,思路还是有点像在做“油改电”,就是把原来燃油车的壳子拿过来,把发动机掏出来,再想办法把电池和电机塞进去。
这样造出来的车,内部结构往往比较复杂,电线需要绕来绕去,自然就长了。
而中国的很多新势力车企,从一开始就是一张白纸,他们是把电动车当成一个全新的物种,一个大型的、带轮子的智能电子产品来设计的。
他们追求的是高度集成化,就像我们现在的手机,把以前电脑里的一大堆零件都集成到一小块主板上一样。
这种从零开始的、基于全新电子架构的设计,自然能做到更简洁、更高效,也就能省下那一千多米的电线。
所以,法利所说的“震惊”,震惊的不是某个小零件,而是这种全新的、颠覆性的造车思维。
他意识到,福特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新问题了,要想在电动车时代活下去,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生产电动车的部门,而是要对整个公司的运作方式和商业逻辑进行一次彻底的革新。
除了技术上的冲击,中国市场的巨大变化也让法利感触颇深。
他在访谈中感慨,在中国这个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新卖出去的车里,快有一半都是电动汽车了。
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它说明电动汽车在中国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而是正在成为千家万户的主流选择。
当一个如此庞大的市场已经全面拥抱新技术的时候,任何一家国际车企如果还不能在这里站稳脚跟,那就意味着它可能会被未来的市场所淘汰。
法利很清楚,福特不能只守着美国那个相对保守的市场,必须到中国这个竞争最激烈、发展最快的地方来学习和竞争,否则就会落后于整个时代。
更有意思的是,法利在访谈的最后,还把话题引向了对美国自身问题的反思。
他说,现在美国制造业面临着一个大问题,就是严重缺少技术工人,缺口高达上百万人,光是福特自己,就有五千个技术岗位找不到合适的人。
他觉得美国现在对技术培训学校的投入太少了,在培养下一代产业工人方面做得不够。
他还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但愿我们不会面临战争,如果真的打起仗来,谷歌可造不出飞机和坦克。”这句话实际上是在提醒大家,一个国家不管金融和互联网有多发达,最终的硬实力还是要靠强大的制造业来支撑。
而制造业的基础,就是这些有技术、有经验的产业工人。
从一辆中国电动车,谈到整个国家的工业未来,看得出来,这次“拆车”经历,确实给这位美国汽车巨头的掌门人带来了极大的触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