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支新加入F1的车队,都面临一个关键抉择:如何组建他们的首任车手阵容?是押注于经验丰富的老将,还是冒险启用前途未卜的新秀?凯迪拉克(安德雷蒂车队)近期宣布由瓦尔特里·博塔斯和塞尔吉奥·佩雷兹这两位身经百战的组合领衔出战2026赛季,似乎给出了一个倾向稳健的答案。然而回望历史,新车队的车手策略远非一成不变——有的豪赌成名巨星,有的托付青涩新人,而其结局也往往如一场风雨中的博弈,胜负难料。
1997年:斯图尔特车队的谨慎起步
当杰基·斯图尔特爵士带着福特支持的车队踏入围场,他们选择了兼具潜力与经验的组合:鲁本斯·巴里切罗与扬·马格努森(现哈斯车手凯文·马格努森之父)。巴里切罗已在乔丹车队证明过自己的实力,而马格努森则是备受期待的新秀。然而,SF01赛车的可靠性堪称灾难——全年34次发车仅8次完赛。但巴西老将的坚韧在摩纳哥雨战中绽放光芒,一举夺下亚军,为车队留下唯一积分。此后巴里切罗一路走向法拉利,而马格努森却在1998赛季中途黯然离场。
1999年:英美车队的豪赌与幻灭
英美车队以收购泰瑞尔之名重生,却野心勃勃地签下1997年世界冠军雅克·维伦纽夫,搭档风头正劲的新秀里卡多·宗塔。然而,高调开局换来的却是残酷现实:维伦纽夫连续11场退赛,宗塔因伤中途被替,最终车队仅由替补车手米卡·萨洛勉强拿到一次第七名。维伦纽夫坚持到2003年,而宗塔的F1生涯几乎尚未开始便已结束。
2002年:丰田的“经验主义”试验
丰田为进入F1筹备数年,最终选择两位“老将”:拥有法拉利替补高光时刻的米卡·萨洛,和长期效力运动车赛场的阿兰·麦克尼什。尽管资源雄厚,TF102赛车却始终徘徊队尾。萨洛在混乱中捡漏两次第六,麦克尼什则一无所获,更在铃鹿遭遇严重事故,就此告别F1。
2006年:超级亚久里的本土化实验
作为本田的卫星车队,超级亚久里选择日本车手佐藤琢磨与井出有治,试图以本土情怀打开市场。然而,基于旧版飞箭赛车改进的SA05速度滞后,井出有治更因多次失误(包括引发阿尔伯斯翻滚事故)很快被法国试车手弗兰克·蒙塔尼取代。佐藤虽勉力支撑,却也难阻车队最终湮没于历史。
2010年:三支车队的三种策略
这一年,F1同时迎来三支新车队,却走上三条迥异的道路:
莲花 Racing(今阿斯顿·马丁前身)重用亚诺·特鲁利与海基·科瓦莱宁,两位均有夺冠经验,但赛车性能拖累,始终未能得分;
维珍车队组合蒂姆·格洛克与新秀卢卡斯·迪·格拉西,格洛克虽奋力率队,却难敌赛车设计与财务困境;
HRT则仓促上阵,签下布鲁诺·塞纳与卡伦·查铎,管理混乱与赛车落后使得车手更替频繁,最终无人留住席位。
2016年:哈斯的务实之道
哈斯车队选择罗曼·格罗斯让与埃斯特班·古铁雷斯,一位是多次登上领奖台的猛将,一位是曾效力索伯的年轻车手。格罗斯让首秀即斩获第六,次年再夺第五,包揽车队全部积分;而古铁雷斯表现平淡,终被替换。格罗斯让坚守五年,至今仍保有着哈斯队史最佳成绩——2018年奥地利站的第四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