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小米YU7正式上市,起售价为25.35万元。在短短3分钟内,大定订单量就突破了20万辆,1小时内更是达到了28.9万辆。即便考虑到其中可能存在一定的“虚高”成分,如此炸裂的数字在汽车圈内还是少见。
从各个层面的反馈来看,对于小米YU7这款车,正面积极反馈明显大于负向的,除了说咸鱼黄牛转单,交付周期最久超过一年的情况之外。
同价位竞品受威胁
小米YU7所处的细分领域:20万元-30万元级纯电SUV市场,是汽车行业的兵家必争之地。在这个价位区间,特斯拉Model Y、乐道L90、小鹏G7以及智界R7等车型,都是极具竞争力的对手。此外,理想汽车计划于7月推出全新6座纯电SUV i8,以及于9月推出与小米YU7定位一致的五座纯电SUV i6,这两款车型也将成为小米YU7的主要竞争对手
大获成功的小米YU7,将直接威胁到同价位段竞品的市场地位。面对这一压力,主流竞争对手纷纷启动价格调整机制,以期抵消新品带来的市场挤压效应。
鸿蒙智行针对智界R7推出了限时优惠活动,自6月27日起,车价现金直降2万元,另外还有针对零重力座椅提供的1万元优惠、1万元的选装基金、以及辅助驾驶的一系列优惠。7月1日,小米YU7的最大竞争对手特斯拉Model Y,其长续航版采取了"加量不加价"的策略,在保持原价的基础上,续航里程从719km提升至750km。
小米YU7的爆火下,纯电汽车市场将重新拉开战役序章。这场围绕用户、价格、体验和产能的全面战争,才刚刚升温。
自主新势力分化
当前,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压力有多大,人人都看在眼里。
造车新势力之间的竞争格局正在经历持续的演变。传统领导者如“蔚小理”正遭遇挑战,其行业领导地位受到冲击。而像零跑这样的竞争者则在不断攀升,其在终端销售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2025年一季度,零跑汽车季度销量实现多倍增长。
新兴势力如鸿蒙智行和极氪科技等正在对当前的格局产生重大影响。鸿蒙智行通过问界、智界、享界三大品牌构建产品矩阵,覆盖15万至150万元价格带。极氪汽车和领克汽车合并后,凭借001、009等车型在中高端市场站稳脚跟,通过混动技术拓展性价比市场。一些尾部新势力车企,由于资金、技术、品牌等方面的劣势,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甚至被市场淘汰。
目前,自主新能源已形成较为稳固且多元化的格局,且占据市场较大份额。5月数据显示,自主品牌新能源渗透率高达74.6%,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渗透率仅有6.4%,与行业平均水平52.9%相差甚远。
合资新能源两条腿“走路”
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已形成规模化优势,使得合资车企不得不改变发展战略。最近合资车企的一系列动作,表明其竞争逻辑与博弈方向已然发生了改变。
奥迪撤回原定2033年停售燃油车的计划,不再设定明确终止时间表,因市场发展不确定性而暂停全面电动化战略。不仅奥迪,本田汽车也调整产品规划,预计2030年其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比将会低于此前设定的30%的预期目标。不久前,宝马在中国主动下调了纯电动车型的产销预估量,同时上调燃油车预期。
合资车企不再将全部重心放在纯电动技术上,而是开始布局多动力并存这一举措,这是合资车企基于市场需求变化做出的决策,两条腿“走路”或许成为合资车企电气化转型的常态。
令人记忆犹新的是,前几年,在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之际,新能源汽车将全面替代燃油车、独霸天下的呼声高涨,有车企甚至提出了全面电动化时间表,但经过几年来的市场博弈,现实让车企更为客观、清醒地去看待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
新能源下半年增速放缓
政策的持续扶持将继续刺激新能源汽车消费。根据商务部数据统计,今年前5个月的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达412万份,其中换购新能源车的比例很高,说明这项政策对提振汽车消费效果显著。
鉴于这样的刺激效果,补贴政策后续大概率会继续推进,因为消费补贴资金是分季度分批次下达的。比如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国补政策将会持续,后续将在7月、10月分别下达第三、四季度的补贴资金,中央资金共为1380亿。
也就是说,后续还有1380亿资金将在下半年下达,只是规模不及上半年的1620亿。因此,暂停补贴的省市将恢复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补贴通道,以保障政策持续性。
然而,随着市场基数的不断扩大,政策刺激的边际效应可能会逐渐递减。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600万辆,同比增长24.4%,相较于以往的高增长率,增速有所放缓。从市场看,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从2023年就开始放缓,市场渗透率也从最高53.7%开始逐渐回落,5月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为48.7%。
新能源渗透率回落恰好表明市场正经历结构性调整。未来的汽车市场,或许会面临更为多元化的竞争,而不是像以往那样较多集中于价格这一个点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