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入梅那天,雨下得没完,家门口街坊在微信群里又聊起“雨天车玻璃打雾咋办”。罗叔说,昨晚看抖音差点信了,说用内循环能省点油钱,结果早上闹了个大乌龙。上路五分钟,前挡风全成白板,开到红绿灯差点追尾前面那台面包车。旁边穿拖鞋的维修阿新憋不住,“用内循环?除雾还不是找瞎!”
空调循环到底怎么选?其实真不是啥高深学问,偏偏不少老司机也跟车友群里新手一样,认个误区死磕。上个月小王提新车,卡罗拉自动空调带个“自动循环”功能,本来以为智能,结果大雨天系统判断空气差就切成内循环,人还一头雾水。两分钟玻璃全糊,吓得小王直拍方向盘。老李师傅私下嘀咕:“这科技玩得有点二,关键时刻还不如手动靠谱。自动化嘛,有时候该自己动手。”
以前师傅总带句开玩笑,开外循环费油,费电。可要说追根究底,这点油钱真算不了事。汽车论坛里有车友自测:市区跑外循环和内循环,油耗浮动不超过5%,还没一脚急加速浪费多。真正要命的,还数那一团起雾,看不清路。广东这边梅雨天湿度高,外头空气都成水蒸气。可你内循环憋着,湿冷越积越多,玻璃隔着都像糊了蛋清。真不如开个小缝,让气流带走。
有意思的是近年头,有些新车——特别是电车——像极氪、智己之类,玩起了负离子发生器,厂家还宣传“内循环照样玻璃不花”。有同事说自己试过,刚开始确实好用,但下雨天大风大湿,一样顶不住,最后也得靠“外循环+AC”组合拳。东北那边的朋友倒有说法,说家里路烂,车上空气过滤好些,新车带湿度传感器还能自动外循环除雾,一到南方湿重天照样吃亏。
说来道去,其实最常见的糗事,莫过于把空调温度开高,车里闷得像蒸汽房。邻居家那谁还琢磨过,开暖风吹玻璃能好点,师傅在旁边白眼翻到天灵盖:“你不通下外循环,热气就散不出去,雾上加雾!”冬天眼镜一戴,往前一吐气就花,理儿就是这么简单。知乎上有汽车工程师说过,压缩机必须和外循环一起用,才能把湿气赶出去,让玻璃清清爽爽。
大家平时真不怎么关心车上那点自动感应,私家车主老喜欢关上外界。谁曾想有些车自动硬核过头,下大雨还把进气口收着,雨量传感加个湿度感应,没用对地方,反倒制成了安全隐患。有意思,冷门配置里,有套名叫二级防雾模式的,瑞典小众品牌才用。听销售提过,国内鲜有人买,就因为大家还搞不懂普通除雾咋用。
想说师傅说,驾校那课本,空调一章干脆就别期待。新手司机十有八九,除雾靠纸巾、厚毛巾、甚至手直接蹭。有车主在汽车之家发帖,测了几次,用外循环3分钟见效,手擦半天还一身湿。至于那些担心外面空气差怕外循环进尘的,业内老工程师说了,说新车都带空气质量传感,真遇隧道或者堵车,自己就切内循环,压根不需要人操心。
路上最常见的花式除雾,莫过于开半天,车主还没搞明白哪是压缩机哪是循环键。大众日系这俩系,逻辑完全相反,有时一急还真给绕晕。去年一个网约车司机小张,一边用毛巾擦,一边问乘客知不知道怎么开AC——乘客也只会说:“反正快点清就成。”
车友群里有人玩笑,下次遇查酒驾被拦,交警随口问除雾怎么搞,谁要是回上一句“外循环带AC”,说不定真能感动警官加分。开车几十年,对空调循环还一知半解的,这在修理厂师傅眼里,才叫“省了芝麻丢了西瓜”。反正每年总有几个司机,雨天看不清撞了护栏,等师傅来救场还吐槽空调系统不好,结果车内外温差一闷,全是自己作的。
说远点,隔壁二手车行老板老秦戏谑,新车智能配置搞那么花里胡哨,不如说明书上画个大红圈,告诉客户:“下雨除雾先按外循环,再开AC,车成。”配不配负离子都无所谓,真出问题,碰瓷式的维修费可比多花点油还冤。
最后有个奇怪现象,不少人喜欢悄悄加点冷门配件,比如进口滤芯、nano空气净化、还有那啥臭氧除味,结果到头来还是分不清内外循环。有人开十年车,空调键上积灰都懒得碰,有时车就跟人一样,规矩用,啥事没有。至于新手老手谁更会用空调,这年头有办法都该多琢磨琢磨,别等一身汗才觉出门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