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巨头追觅杀入造车战场!千人造车团队曝光,要用家电技术造全球最快电车

2024年初,一条传闻在科技圈炸开了锅:靠扫地机器人起家的追觅科技,悄悄启动造车项目,首款车型定位增程式SUV。 媒体和行业都在猜测,这家年营收超150亿元的家电巨头,会以“实用路线”切入汽车市场。

但8月28日官宣时,追觅的答案让所有人意外,他们直接瞄准了汽车工业的“珠穆朗玛峰”:首款超豪华纯电车型对标布加迪威龙,目标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车”,计划2027年亮相。

过去八年,追觅在高速数字马达领域投入巨大。 其自研的吸尘器电机转速突破15万转/分钟,长期占据行业性能顶峰。

清洁巨头追觅杀入造车战场!千人造车团队曝光,要用家电技术造全球最快电车-有驾

这些技术积累可直接迁移至新能源汽车的高性能电驱系统。 2025年5月的数据显示,追觅全球累计申请专利6379件,其中45%是发明专利,覆盖传感器融合、电机控制等智能汽车核心领域。

造车团队规模已达近千人,既保留了原智能硬件部门的算法与电机专家,又引入了传统整车制造领域的资深工程师。 这种“智能+制造”的混编模式,试图兼顾技术迭代速度与汽车级品控标准。

截至2025年,其业务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拥有6000家线下渠道和3000万用户群。 在欧洲多国,追觅的扫地机器人市场份额位居第一,被外媒称为“中国的苹果”。 这些渠道与品牌认知,为其超豪华电车出海铺好了路。

追觅的造车主体“星空计划”公司,工厂选址毗邻特斯拉上海储能工厂与宁德时代超级工厂。 这种布局便于供应链协同,更可借技术外溢加速研发。 但生产资质仍是关键门槛。 业内推测,追觅可能效仿小米借北汽资质代工的模式,与上汽合作解决资质问题。

新能源汽车行业已进入“淘汰赛”,头部效应加剧。 2025年7月,同为扫地机器人企业跨界造车的极石汽车,单月交付量仅1316台,折射出新势力生存困境。

清洁巨头追觅杀入造车战场!千人造车团队曝光,要用家电技术造全球最快电车-有驾

一款全新新能源车的研发成本约10-20亿美元,生产基地建设需投入50-100亿元。 追觅虽在2024年营收突破150亿元,但造车投入可能吃掉多年利润。

而追觅选择超豪华赛道虽避开中低端价格战,但布加迪威龙级别车型年销量常不足百台。 追觅需证明:技术优势能否让消费者为“家电品牌造的豪车”买单。

追觅并非孤例。 华为、小米等科技企业已先后跨界汽车领域,但路径截然不同。 华为坚持“不造车”,专注做供应商;小米选择大众化车型;而追觅直接锚定超豪华市场。 三种模式背后,是中国科技企业对汽车产业话语权的不同争夺策略。

2025年,小米汽车因碳纤维前舱盖质量问题陷入舆论危机。 传统车企如丰田在“刹车门”事件中由全球CEO亲自道歉,而小米初期仅以“信息表达不清晰”回应,暴露了科技企业处理汽车级品控问题的经验短板。

十年前,互联网企业造车还需从零搭建供应链;如今追觅可直接调用长三角成熟的电池、电控、芯片供应商网络。 中国电动车供应链的“全局最优”生态,降低了跨界者的试错门槛。

2024年全球扫地机器人市场规模达93.1亿美元,但行业加速向头部集中,前五品牌占据60%份额。 追觅虽稳居第一阵营,但增长空间收窄。 进军汽车领域,本质是向更高价值的“移动智能终端”要增量。

2025年3月,追觅宣布成为“无边界的生态企业”,进军空调、冰箱等大家电领域。 不到半年后,造车计划接踵而至。 这种高频跨界,考验着企业的资源调配与战略定力。

行业观察者指出,追觅的豪赌核心在于“技术复用效率”。 其电机专利能否在汽车电驱系统发挥同等效能? 扫地机的导航算法如何匹配自动驾驶的复杂场景? 这些迁移中的损耗,将决定追觅能否从“跨界者”蜕变为“破局者”。

清洁巨头追觅杀入造车战场!千人造车团队曝光,要用家电技术造全球最快电车-有驾

当追觅以“速度最快”为标签杀入战场时,它面对的不仅是布加迪,更是特斯拉Model S Plaid、比亚迪仰望U9等已量产的高性能电车。 技术参数之外,品牌溢价与用户信任的建立需要时间。

作为全球三旋翼无人机发明者,他在清华校内创立“天空工场”的经历,使追觅自带极客基因。 但汽车工业的复杂体系远超消费电子,技术理想主义与制造业规律之间的碰撞,将贯穿追觅造车的全过程。

追觅2024年整体营收150亿元,但造车仅工厂建设就需数十亿投入。 对比小米造车斥资100亿美元,追觅可能需引入外部资本。 其股权结构显示,俞浩通过控股公司持股80%,这种集中化股权虽保障决策效率,却也增加了融资难度。

在中国生产新能源汽车需通过国家准入认证,涉及数百项技术标准。 追觅新成立的星空计划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仅是起点,后续还需满足年产能10万辆的硬指标,并通过严格的碰撞安全与耐久性测试。

追觅的产品已进入法国家乐福、德国MediaMarkt等主流渠道,在日韩市场跻身销量前三。 这种直面全球消费者的运营能力,是多数新势力车企缺乏的稀缺资源。

追觅的20万转马达虽强,但汽车电机更看重扭矩输出稳定性;扫地机的SLAM算法在家庭场景精准,却难应对高速行驶中的动态障碍物。 追觅专利库中45%的发明专利能否转化为汽车级解决方案,尚待工程验证。

清洁巨头追觅杀入造车战场!千人造车团队曝光,要用家电技术造全球最快电车-有驾

2027年量产的计划表上,留给工程验证、安全测试、渠道建设的周期不足两年。 同期,特斯拉正推进新一代超充技术,比亚迪钠离子电池即将装车。 技术迭代的速度,可能改写追觅入场时的竞争规则。

汽车车身焊接误差需控制在0.1毫米内,相当于头发丝的百分之一;而追觅现有生产线精度标准约为0.5毫米。 这种差距需要整套品控体系的升级,或依赖代工厂的成熟经验。

2025年碳酸锂价格仍在波动,芯片短缺未完全缓解。 追觅作为造车新势力,在电池采购时难与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巨头同等议价。 初期产量小的阶段,成本控制压力巨大。

当供应链红利与工程师红利叠加,科技企业敢于冲击超豪华市场。 但能否将“性价比”标签转换为“技术溢价”,仍是所有跨界者必须解答的难题。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