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车技术已全面提升,但由于多年形成的品牌信仰和情感认知,仍有许多人坚持“合资优质”的偏见难以改变

这几天路上又开始看到国产车多了,特别是那些没有大牌光环的小城市,都是红旗、比亚迪、极氪在悄悄蔓延。其实我私底下也在想,国产车到底是不是变好了?尤其是相比那会儿一提国产,脑海里浮现的就是掉漆、异响、拼装感,结果十年前的车,想想都觉得不值得信赖。

我记得某次修车时,老板跟我抱怨:这些国产车,质量还是像小时候一样,路上那些旧老款日产、丰田看着都卡卡的,才敢开出去。我心想,那个年代的自主品牌不靠拼品控太难站稳脚跟。

国产车技术已全面提升,但由于多年形成的品牌信仰和情感认知,仍有许多人坚持“合资优质”的偏见难以改变-有驾

可问题在于,现在想照旧用这些老印象去评判国产车,明明它们在不断进步。2018年起,比亚迪的车型就能用厚道两个字扣上去。这次试驾汉,座椅舒服,音响还真不错,灯很亮,自动泊车像个机器人。说实话,这事也挺意外的——我没细想过国产品牌能做到这步。毕竟,曾经国产车都像个早产儿一样,只有被踹一脚,才能慢慢长大。

除了这个突如其来的惊喜,我还翻了翻日记,记得有一年,邻居王叔说:你看,合资车就是不一样,用料扎实,别的品牌都不敢靠近。他也是90后,那个年代,汽车广告都在强调德国品质或日本制造。听着就觉得信誉这东西,似乎就和进口挂钩。敢相信?我也有点犹豫。毕竟,合资车里不乏问题车,比如那次帮朋友调试一台日产,油耗偏高,修理工还跟我打趣:这日本车质量,说白了就是大厂怎么偷工减料也不可能全没问题。这让我心里有点疑问——一边是进口光环,一边是套路深。

你知道吗,国产车的确在品控那块做得更用心了,不是说所有国产车都完美无缺,毕竟品牌像比亚迪、吉利,所用的供应链其实和合资也差不了太多,大供应链就像你买家电,要保证质量就得买品牌、选可靠渠道。可这带来的问题,是我们还在用过去那套国产低质的认知去挑车。

国产车技术已全面提升,但由于多年形成的品牌信仰和情感认知,仍有许多人坚持“合资优质”的偏见难以改变-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幅图,是某厂的生产流水线:焊点整齐,铺料规范,比以前满大街的拼拼凑凑强多了。其实就像装修,一开始太多套路——外墙涂料根本没选好,硬充环保佳品。但装修的主材,工艺都提升了很多。装修好不好看,和用料、工艺一样,也变好看严格。但不代表装修过程中就全都是无套路,毕竟,装修行业套路也还在,不是说全面提升就万无一失。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国产车的成本控制策略是不是和装修一样?就像装修找工人,追求性价比,但不代表每个环节都不用心。国产车很多其实用的都不是最贵的,而是够用,甚至巧用。你问我,合资车那些所谓的高价是不是就真值钱了?我觉得,往往是品牌溢价还没过去,技术其实也比以前的合资车更走心。

现实还是让人心烦。某修车师傅跟我说:合资车很难焕新,核心部件那层,绝大部分还用原厂料,但库存少、价格高。国产车怎么说,都有自己的优势,比如价格、技术和更新速度。我心想,一台自主品牌的车,从研发到量产,像是自己做菜——从原料、调料、火候,到最后端出来,目标就是好吃。而合资运营的流程更像连锁餐厅,虽然菜色稳定,但快不行,要吃新鲜,还是得自己动手。

曾经,有个朋友在车展听到有人说:纯进口车才是最纯粹的驾驶体验。我其实一直觉得体验还是得看用料和调校。现在的国产新能源,动力、智能都不输合资,甚至早就开始比拼驾驶乐趣了。你会不会觉得,小汽车变成了机械魔法——而且貌似还能把成本拉得更低?你问我,百公里油电平均成本算下来,大概7块左右(估算,体感),这么算的话,再算上折旧和维护费,还是挺有趣的。

国产车技术已全面提升,但由于多年形成的品牌信仰和情感认知,仍有许多人坚持“合资优质”的偏见难以改变-有驾

其实我一直在琢磨,像我一个朋友,倒是对国产车很抵触,他说:我70后,从来不相信国产车,觉得品控还不如日韩车。但他又同时强调:现在广州路上国产车多,老旧日产都跑不出去,都是国产,说明他们活得还挺坚挺。逐渐你会发现,中国车在品质上的变化,就像那家曾经不太被信任的装修公司,现在能做到极致细节,技术也在不断追赶。

一部分人还是被过去国产就是差的印象绑架。像我去年帮朋友维修改装车子,看到那个被老买家看作废车的吉普,也变得质感十足——只要用心做,品质就能打破偏见。只是,很多人心里那块牌子还是一座信仰的高楼,站在那,就算明白技术在变化,也不愿轻易冲破。

你觉得呢?十二年前买夏利的我,如果告诉自己,十年后国产车能把合资车甩在后头,我会信吗?还是觉得这一定是天方夜谭。你说,谁的记忆会比现在的技术更硬? 还是那些用老旧经历去评判未来的人。

国产车技术已全面提升,但由于多年形成的品牌信仰和情感认知,仍有许多人坚持“合资优质”的偏见难以改变-有驾

留意到一点:我身边的同事说,不少70后都觉得国产车不安全,但其实——他们的安心得有点盲目了。因为他们还坚持用过去的模型去想现在;像那台刚提的新车,价钱、配置、智能化都在突破他们的认知边界。(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别说,国产车的整体水准都在涨。这不,去年我陪朋友试驾,发现比亚迪海豚的悬挂比几年前硬多了,可能是调教更期待比赛了——还是可以踢到铁板的,毕竟调校也是个持续优化的过程。

所以,总结一句话吧:他们的认知,被过去那些低端车的标签牢牢绑住了。就像一年前,从店里听到一位哥们说:国产车掉色,像塑料一样平,谁都不信这是现在的技术。哎呀,真想笑,哪里还会是一点点不信了?除非你还在用那块老芯片去判定新一代。说实话,很多时候,大家宁愿相信老的安全感,而缺少敢于尝试的勇气。

国产车技术已全面提升,但由于多年形成的品牌信仰和情感认知,仍有许多人坚持“合资优质”的偏见难以改变-有驾

这让我更疑惑:我们是不是都还在用过去的词汇看未来的车?还会不会某天,突然发现,国产车的品质革新已经超越了我们那些硬核认知?十一点了吧,赶紧睡觉,明天又会看到,路上那些新面孔。你会不会也在那路上停下脚步,观察一下,那个国产新车",带来的是什么感受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