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场的夜色总会把真相藏得很好。华灯初上的时候,这里和任何一个城市角落没什么不同。只不过,这辆新能源车旁的地面早已积了厚尘,四周无人问津。手机点开那曾经官方APP,网络的那头只剩冷漠的404页面。不得不承认,这辆车到手不过三年,很快就像极了楼下那套永远交不了房的烂尾楼。只是这一次,没了砖瓦水泥,有的只是一堆嵌满屏幕的骨架和不能自主升级的芯片。
买车这事儿,在中国人心里向来不简单。“大件儿”,意味着承载着至少十年的陪伴。不少车主长到三十岁,还在开着自己十八岁时候的第一辆夏利。可时代在热钱和口号里换了画风。新能源车企的老板们,似乎打算让你每隔两年就体会一次跟手机换代一样的沧桑:动不动软硬件断更,品牌客服变成空号。没人告诉我们,本世纪初买车竟然和拆盲盒差不多,拆出来什么样子谁都没底儿。
新能源市场刚兴起那会儿,可以说是资本开挂从头爽到尾的一场全国大会。2018年,据说中国就陡然蹦出来487家电动车制造商,几乎到了“有矿就造车”的段位。有点像当年互联网大会热情高涨,只不过这次连服装厂、房地产商都来捞一脚。行业大佬们一边搞发布会,一边练PPT输出, 车模和大屏幕换得盆满钵满的融资,好不热闹。至于什么热管理、三电系统、供应链、售后体系,能拍胸脯的时候说几句,真正下血本去做的没几个。毕竟讲故事能要到钱,谁乐意干苦差事。
所以车企“生的快,死的也快”。你见过朋友圈天天发新品宣传,一转眼总部楼下已经是工人讨薪的现场。要是闲得无聊,翻翻某些车主App的评论区,也许还能找到曾经客服小李的留言,最后一条永远停留在“我们正在积极处理”。资本的盛宴结束得比大胃王比赛还快。等到市场回应资本的冲动,发现这些速成鸡一样的品牌只剩下皮囊,技术发布会一个都没落,真正用在研发上的钱少得可怜。工厂一关停,发布会PPT都转成了清算报告,车主成了没人要的“烂尾新贵”。
更滑稽的是,光靠“10年配件供应”这种法律规定根本就拦不住车企跑路。政策是写给还在世的公司看的,公司倒了就像老赖消失,留下一地断供配件、废弃门店和车主的吐槽。消费者手里攒着几十万买来的爱车,最后只能换一肚子气和修不好的小毛病。新势力品牌的残值率直接跳水,二手市场无人问津,很多车主的朋友圈画风一夜之间变成“卖配件,自提”。
其实,我还得佩服中国消费市场的记忆力。高唱“智能化”“数字座舱”的风头过去,市面上还剩下129个新能源品牌在撑着。真要坚持到2030年,更乐观的市场分析都不敢押注能剩下超过15家。毕竟每个品牌都自称“技术引领,用户至上”,可真要扛住市场洗牌,基本还得看“谁的家底更厚”。
这里的“家底”,不是发布会里PPT吹得多响,而是供应链是否可靠,售后能不能跟得上。一些出身传统车企的新能源品牌,也许不如初创公司那般张扬智能,“冰箱彩电大沙发”宣传也慢半拍,但好歹交付稳定,也不至于说停就停。本地门店里维修师傅岁数大点儿,系统升级慢点,却未必像新势力搞得连APP都打不开。毕竟修修补补也是门手艺,修不了的才最闹心。
黑色幽默也在于这儿:好不容易熬过了自己的房子烂尾,有些人又掉进了车的坑。就像警察抓惯了诈骗犯,回头发现骗子已经进化了,连售后质保都能玩成一门“留下烂摊子谁来收拾”的艺术。冰冷的现实面前,你发现发烧友们讨论AUTOPILOT和电池包安全性的同时,其实更多人关心五年后这东西还能不能开出小区大门。
可能有人会说:“没关系,我信老外的特斯拉,至少大公司不会跑路。”这时候警惕性就显得弥足珍贵。毕竟连德国大众都宣布在中国缩减部分投资,全球车市的内卷还在加倍。品牌再大,资本风向一转,谁也说不好会不会改弦更张。毕竟没有哪种创新能保证一路坦途,真正熬过去的企业,靠的还是技术积累和对用户的持续负责。
作为消费者,我们其实永远是信息不对称的弱势方。这时候“成分论”确实有点用处——一个车企的健壮不是靠朋友圈形象和微博热搜的厚度,而是看仓库里有没有备货,售后网点是不是遍地开花,危机时刻能不能拉你一把。冷静点看,技术创新当然重要,但比技术更靠谱的,是没人想当“车主孤儿”。
新能源替代燃油的革命是历史红利,关键在于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最后红利。今天站在淘汰潮的节点上,车市的大跃进正式翻篇,真正的淘汰赛才刚开始。十年之后,还有哪家品牌陪伴你走过春夏秋冬?
行业的进步终究需要市场和法律彼此配合。可现实总是快人一步,留下的黑色幽默,是每个人心中的问号:我们究竟该如何在技术驱动下,避免沦为最后一批被收割的韭菜?
夜色渐深,停车场的尘埃还在落下,说不准明天又会有新的故事上演。车主们,你的选择,是赌速度,还是赌活到最后的耐力?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