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高增长?比亚迪三季度利润罕见下滑,跌幅超30%释放什么信号?

魔幻,实在是太魔幻了。

比亚迪最新的财报,就像一部让你看完想给导演寄刀片的悬疑片。

近2000亿的庞大营收,几乎和去年持平,稳如老狗。

结果翻到最后一页看净利润,直接给你一记大逼兜,78个亿,同比去年,三分之一的钱,没了。

告别高增长?比亚迪三季度利润罕见下滑,跌幅超30%释放什么信号?-有驾

就这么凭空蒸发了。

这事儿离谱在哪?

离谱在它不符合我们朴素的商业直觉。

过去一年,行业内外念经一样地喊“碳酸锂价格雪崩”,从60万一吨的珠穆朗玛峰,一路自由落体到十几万的马里亚纳海沟。

按理说,作为新能源车成本的大头,电池原材料价格都给你打骨折了,你比亚迪又是自家有矿、自家产电池的垂直整合之王,成本不该蹭蹭往下掉,利润不该原地起飞吗?

结果呢?

成本不仅没降,前三季度营业成本反而涨了14.7%,比营收那可怜的增速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营收没怎么动,成本往上窜,利润往下掉。

这钱,到底去哪了?这道小学级别的数学题,背后是一整个行业的血泪史。

答案其实就俩字:内卷。

或者说得更直白点,是一场发生在数字世界,却比真实角斗场还血腥的——价格战。

你以为现在的新能源车市场是商业竞争?

不,这是大型社会达尔文主义实验现场。

你今天官宣降一万,明天我就敢降两万,后天隔壁那个不要命的,直接买车送全家桶外加一年爱奇艺会员。

大家都在赌,赌自己能比对手多撑一口气。

为了那块叫“市场份额”的饼,为了给PPT上的KPI一个交代,无数车企把自己的利润空间当压缩饼干一样压,压到最后连渣都不剩。

有的车企,卖一辆车亏好几万,图啥?

就图个销量数字好看,好去跟投资人讲“我们是市场的未来”这种鬼话。

这就像一群人在泰坦尼克号上抢头等舱的躺椅,船都在漏水了,大家还在比谁的姿势更优雅。

比亚迪作为武林盟主,想置身事外?不可能的。

你敢不降价,消费者就敢用脚投票,转身就去隔壁提了那辆便宜两万块但长得差不多的车。

为了保住自己打下的江山,为了维持那恐怖的销量数字,比亚迪只能被动接招,跟着下场肉搏。

告别高增长?比亚迪三季度利润罕见下滑,跌幅超30%释放什么信号?-有驾

秦PLUS DM-i冠军版9.98万起,直接把A级轿车市场搅得天翻地覆,合资车企的经理们估计连夜开会研究怎么把自家用了几十年的发动机拆下来换成电池。

车是卖出去了,展厅里人头攒动,销售们忙得脚不沾地,工厂里的机器24小时轰鸣。

但热闹是他们的,利润什么都剩不下。

每一辆降价卖出去的车,都是从自己身上割下来的一块肉。

这就解释了利润的第一个消失点:被价格战这个血肉磨盘给磨掉了。

但故事还没完,如果只是降价,那也太小看这个行业的复杂性了。

我们回到那个诡异的问题:为什么原材料价格跳水,总成本还在涨?

因为造车,从来都不是一道简单的加减法。

它更像一锅成分复杂的麻辣火锅。

你以为最重要的那块顶级肥牛(电池)降价了,整锅的成本就该下来了。

但你忘了,还有锅底费(研发投入)、场地费(扩建工厂)、蘸料费(芯片、智能座舱零部件),甚至服务员的小费(营销费用)。

这些东西,不仅没降,反而可能在涨。

比亚迪这几年在干嘛?

疯狂扩产。

从深圳坪山到西安、长沙、常州,一个个超级工厂拔地而起,这些都是真金白银的投入。

同时,技术研发一刻不能停,DMI技术要迭代,刀片电池要升级,智能驾驶更是个无底洞,你投一个亿,对手就敢投十个亿,你稍微一松懈,就会被时代的车轮无情碾过。

更要命的是供应链的其他环节。

锂价是降了,但高端芯片呢?

英伟达的Orin X,高通的8155,这些“大脑”的价格可一直坚挺。

还有各种传感器、精密的零部件,它们的价格由另外一套供需逻辑决定,跟你电池的成本涨跌没有半毛钱关系。

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

汽车的成本,同样取决于供应链里最硬气的那个“爷”。

所以你看,一边是降价促销,收入端被砍一刀;另一边是研发、扩产、其他零部件成本居高不下,成本端被捅一刀。

告别高增长?比亚迪三季度利润罕见下滑,跌幅超30%释放什么信号?-有驾

这一进一出,两头挤压,利润就像被毛巾拧干的海绵,还能剩下多少水?

比亚迪的财报,与其说是它一家公司的问题,不如说是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从“青春期”进入“中年危机”的缩影。

那个遍地是黄金、随便造个车都能卖出去、投资人挥舞着支票求着你收下的“增量时代”,已经彻底结束了。

过去,市场像个不断变大的蛋糕,每个人都能分到一块,无非是大小问题。

大家比的是谁跑得快,谁能更快地把车造出来、卖出去。

现在,蛋糕不长了,变成了一场残酷的“存量博弈”。

牌桌上的玩家就这么多,你想多吃一口,就得从别人碗里抢。

这时候,比的就不再是速度,而是内力。

谁的内力更深厚?

两条路。

第一条路,是成为成本杀手。

光靠上游原材料降价是不够的,那是市场给的红利,大家都能吃到。

真正的护城河,是靠技术创新,把别人降不下来的成本给打下去。

比如一体化压铸技术,比如更便宜、性能更好的新材料电池,比如能用更少、更便宜芯片实现同样功能的软件算法。

这是工程师的胜利,是硬核科技的胜利。

第二条路,是成为品牌偶像。

别人卖车是卖一个交通工具,你卖车是卖一个梦想、一个身份、一种生活方式。

你的车可以比别人贵三成,消费者还觉得买到就是赚到,开出去倍儿有面子。

这就是品牌溢价。

仰望U8卖109.8万,依然有人排队,这就是溢价的力量。

它让你摆脱了低维度的价格肉搏,进入了高维度的品牌收割。

现在,所有车企都被逼到了这个十字路口。

比亚迪的体量最大,所以它的阵痛也最明显,它的财报数据,就是整个产业的体温计和心电图。

它接下来的选择,无论是继续深挖技术护城河,把成本控制做到极致;还是奋力向上,把腾势、仰望、方程豹这些高端品牌真正做起来,都将深刻地影响整个行业的走向。

如果这两条路都走不通,那今天蒸发掉的三分之一利润,可能只是一个开始。

毕竟,当潮水退去,最先被看到的,总是那个游得最远,也最可能没穿裤衩的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