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航破千却卖不动?为什么消费者更爱 “可油可电” 的混动车?

续航破千却卖不动?为什么消费者更爱 “可油可电” 的混动车?-有驾

一、现象:续航能力飞跃,混动却成市场宠儿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在续航能力上取得了显著突破,众多车型标注的 CLTC 续航里程轻松达到 600 公里,部分车型甚至宣称能实现 1000 公里续航。同时,800V 快充技术的普及,让充电效率大幅提升,15 分钟补充 300 公里电量成为现实,充电焦虑似乎已成为过去式。然而,市场反馈却出人意料,纯电动汽车并未如预期般热销,反而是增程式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异军突起,销售增速迅猛,成为消费者的新宠。这种反差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深层次原因?

二、价格门槛:长续航纯电车型成本高企,混动性价比更优

(一)纯电车型价格居高不下

目前市场上,10 万元级别的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大多集中在 400 至 500 公里之间。若想拥有一台续航超过 700 公里、配备 800V 快充且冬季性能稳定的纯电动汽车,价格往往需要跃升至 20 万元以上。这是因为长续航需要搭载更大容量的电池,而电池成本占纯电动车总成本的 40% 以上,加上快充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导致长续航纯电车型价格远超普通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和预算范围。

(二)混动车型成本优势突出

增程式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则巧妙地平衡了成本与性能。以增程式车型为例,其通过搭载小型发动机作为 “充电宝”,无需配备超大容量电池,减少了电池成本投入。同时,发动机技术成熟,研发和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使得混动车型在保持一定纯电续航能力的同时,整体售价能够控制在 15-25 万元区间,更符合大多数家庭的购车预算,性价比优势明显。

三、场景局限:纯电车型全场景适应能力不足,混动更灵活

(一)纯电车型的使用场景痛点

在城市日常通勤场景中,纯电动汽车凭借安静、顺滑、节能的优势表现出色。但一旦涉及长途旅行、偏远地区行驶等场景,其短板便暴露无遗。尽管全国公共充电桩数量已超过 360 万根,但在节假日期间,热门路线的充电桩常出现排队等待现象,且部分偏远地区充电设施分布稀疏。此外,冬季低温环境下,纯电动车续航里程普遍会出现 30%-40% 的缩水,进一步加剧了用户的使用焦虑,导致消费者在选择车辆时不得不考虑这些场景下的可靠性。

(二)混动车型的全场景适应性

增程式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则完美解决了这些问题。它们既可以在城市通勤时使用纯电模式,享受低能耗出行,又能在长途行驶时启动发动机,通过燃油发电补充电量,彻底摆脱对充电桩的依赖。这种 “可油可电” 的双重动力模式,让用户在任何场景下都能拥有稳定的续航保障,无需担心电量不足影响行程,真正实现了 “无焦虑” 出行,满足了消费者对车辆全场景使用的需求。

四、心理惯性:消费者对纯电技术仍存疑虑,混动更易被接受

(一)纯电技术的信任危机

尽管纯电动汽车技术不断进步,但消费者对其仍存在诸多疑虑。过去纯电动车曾出现过电池自燃、续航虚标等问题,这些负面事件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导致部分用户对纯电技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持怀疑态度。此外,电池寿命和更换成本也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担心电池衰减影响车辆使用体验和后期维护成本。

(二)混动车型的心理安全感

增程式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由于保留了发动机,在用户心理上形成了一种 “双重保险”。消费者认为,即使电池出现问题,发动机仍能保证车辆正常行驶,这种心理上的安全感是纯电车型暂时无法给予的。同时,混动车型的操作逻辑和加油习惯与传统燃油车更为接近,降低了用户的学习成本和适应难度,更容易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尤其受到那些对新技术持谨慎态度的用户青睐。

五、未来展望:混动是过渡,亦是桥梁

(一)混动车型的过渡价值

当前,固态电池等新技术尚未实现大规模量产,纯电动汽车在成本和性能上仍面临瓶颈。增程式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作为介于纯电和燃油之间的 “中间地带” 车型,恰好填补了这一阶段的市场空白。它们凭借自身优势,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也为车企积累电动化技术经验、完善产业链布局赢得了时间,在纯电时代全面到来之前,将继续扮演重要的过渡角色。

(二)推动行业向纯电转型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固态电池有望在 2025 年前后实现量产,届时纯电动汽车的能量密度和充电效率将大幅提升,成本也会进一步降低。而混动车型在市场推广过程中,培养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习惯,提升了市场对电动化技术的接受度,为纯电动汽车的全面普及奠定了坚实的用户基础和市场环境。可以说,混动车型不仅是当下市场的宠儿,更是推动整个汽车行业向纯电时代转型的重要桥梁。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阶段,增程式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热销,是市场需求、技术现状和消费者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凭借价格优势、全场景适应性和用户心理安全感,成为了消费者在购车时的理性选择。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无论是纯电动汽车还是混合动力车型,都将在各自的领域发挥作用,共同推动汽车行业的绿色转型,为消费者带来更加多元化、更优质的出行体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