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召回背后:监管重拳下的质量迷思

比亚迪召回背后:监管重拳下的质量迷思

这次比亚迪召回11万辆车,最扎眼的不是那个数字,而是公告里那句“在总局缺陷调查情况下开展”。翻译成人话:不是比亚迪主动认错,是监管部门找上门了。

我翻遍近三年新能源车召回记录,发现一个规律:但凡涉及电池、电机这类核心部件的召回,十有八九是监管先动手。2025年10月17日这次也不例外。唐系列那个“元器件设计选型问题”,说白了就是八年前埋的雷,现在才排爆。元Pro更离谱,2022年出厂的车,密封垫居然没装到位——这要是放在燃油车时代,简直就是流水线上的低级失误。

有业内人士给我算过一笔账:主动召回意味着品牌形象受损、股价波动、赔偿压力。所以车企普遍选择“装睡”,等着监管来敲门。这次要不是总局出手,那四万多辆老唐和七万多辆元Pro的车主,恐怕还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继续开着“定时炸弹”。

最讽刺的是对比亚迪宣传话术的翻车现场。元Pro上市时主打“全场景防水”,广告里还拍了个水花四溅的涉水画面。结果现在要用密封胶给电池“打补丁”。有车主在论坛吐槽:“说好的IP67防水,原来需要后期手动加持?”

比亚迪召回背后:监管重拳下的质量迷思-有驾

恕我直言,这种“监管推一步,企业走一步”的套路该终结了。新能源车不是快消品,核心部件的设计缺陷和制造瑕疵,分分钟能要命。监管部门这次亮剑值得点赞,但更该思考的是:为什么车企总在安全问题上精打细算?

看看隔壁手机行业,一个电池鼓包都能全球召回。而汽车行业,特别是某些新能源品牌,还在把“通过软件更新解决硬件缺陷”当创新宣传。唐系列那个泄放功能异常,靠刷个程序就能根治?我持保留态度。

有工程师私下透露,现在新能源车企卷配置、卷算力、卷智能座舱,唯独在基础工艺上偷工减料。“密封垫安装这种活,培训三天就能上岗,出错率能不高吗?”

说到底,这次召回事件撕开了行业遮羞布:当车企把“智能”“科技”当卖点时,最该保证的安全底线却在被妥协。监管部门的重拳是好事,但更期待看到车企能主动把质量放在销量前面。

否则,今天用密封胶补的是电池缝隙,明天要补的恐怕就是消费者信心的窟窿了。

#怪有趣生活节#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