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名自称"铁杆粉丝"的男子偷偷溜进赛力斯封闭厂区,掀开问界M9的伪装车衣拍摄内饰并全网传播时,他可能没想到这会成为2025年智能汽车行业最具警示意义的商业秘密侵权案。这场看似普通的"谍照风波",最终以25万元赔偿判决落幕,却为所有科技企业划出了一条创新保护的红线。
一场"谍照风波"背后的商业秘密攻防战
2025年初,重庆一中院审理的这起案件揭示了智能汽车时代的新型竞争矛盾。陈某利用厂区体检日栅栏临时打开的漏洞潜入封闭区域,拍摄尚未上市的问界M9门板、方向盘等核心内饰。更关键的是,在被企业要求删除后,他竟恢复数据并二次传播。法院认定该行为具有明显主观恶意,而赛力斯采取的封闭管理、车衣伪装等措施已满足商业秘密"保密性"要件。
这并非简单的粉丝越界行为。内饰泄露直接导致消费者新鲜感丧失,打乱了50万元级高端车型的发布节奏,更可能因试验车与量产车差异引发市场质疑。案件承办法官徐真在逐帧查看监控视频后,最终支持了车企的全部诉求。
智能汽车时代的商业秘密防护标配
在高度同质化的智能汽车赛道,未上市产品保密已成为行业基本功。赛力斯采取的物理隔离(封闭厂区)、视觉干扰(伪装车衣)等措施,与特斯拉"帐篷工厂"、蔚来员工保密协议等形成行业共识。本案的特殊意义在于,法院首次明确将汽车内饰设计纳入商业秘密保护范畴,突破了传统认知中仅保护核心技术秘密的局限。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商业秘密需具备"秘密性、价值性、保密性"三要素。本案判决书详细论证了问界M9内饰设计的创新性价值,以及车企采取的合理保密措施,为同类案件提供了可复制的司法认定路径。这种保护思路的延伸,正为汽车设计专利保护开辟新战场。
25万赔偿背后的司法价值标尺
赔偿金额的确定体现了司法对创新价值的量化能力。作为定价50万元级的高端车型,问界M9内饰泄露通过三重机制影响商业价值:削弱市场期待感、干扰营销节奏、潜在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对比特斯拉诉小鹏汽车前雇员案等同类案件,25万元赔偿既考虑了侵权后果与主观恶意程度,也释放出司法对研发密集型产业的保护倾向。
值得关注的是,被告陈某在判决后主动联系法官表示感谢,并迅速履行赔偿。这一细节反映出司法裁判不仅实现个案正义,更发挥了普法和行为指引功能。正如2025年最高人民法院反不正当竞争典型案例所强调的,严格保护商业秘密就是维护市场竞争生态的活力。
给科技企业的维权行动指南
本案为行业提供了教科书级的维权样本。预防层面建议构建三维防护网:物理隔离(厂区动线管理)、数字管控(图像水印追踪)、制度约束(分层级保密协议)。维权层面则示范了完整链路:通过监控视频固定侵权证据,系统论证商业秘密构成要件,精准量化泄密导致的商业损失。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证据保全的时效性。赛力斯在发现泄密后立即调取监控、固定网络传播证据,为胜诉奠定基础。这种快速反应机制,比事后追责更能有效震慑潜在侵权行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