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比亚迪新一轮的工信部申报名录,心里头总会生出一种奇怪的感觉。打个比方,这就像等了一桌好菜,厨子刚把盖帘掀起来,端出来的不是新滋味,是给你饭里多撒点儿葱花。很多人期待的是一个大动作,结果却是“增配”俩字糊弄过去。不禁要问,咱这是挤牙膏,还是在跟各位车主默契比懒?
咱们今天就聊聊这个9月工信部申报,比亚迪牙膏挤得飞起的事。表面上看,新闻梗简简单单:“9月工信部新车型,比亚迪报了6个,全是增配版没新车。”可背后这事,能不能深挖出点门道?为啥到了9月,整个表一翻拉,依旧是那几个熟面孔,顶多换了身行头、带个新玩意儿,说得再婉转一点,就是“选装”。
先撂个问题:现在做汽⻋,到底比拼啥?有人说是技术,有人说智能化,还有人觉得还是价格。可在比亚迪这个身上,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是:不是没实力创新,而是厂家压根没着急玩创新。这一套“挤牙膏”战术,在国产品牌里是一种独特现象,你别说,还真能让人细品。
咱们先照着工信部那几页表格捋一捋,秦L、秦plus、海豹06、海豹07,一样的配方,类似的参数,无非是零部件厂家换了个,电池也许比之前轻了0.几公斤,外观稍微修了修。关键是,申报给你看了,不代表这东西一定上你的车。典型的“可选配”,当年填志愿差不多,报了不一定上,就怕你觉得没希望。你问比亚迪,你们这半隐藏门把手能不能用上?比亚迪摊手:兄弟,我申报是为了以后能有选择,还真不是为了今天就给你装上。
这可不是糊弄,叫留一手。你身为厂家,申报流程走起来,什么风口上有什么新配置就先安排了,万一哪天发现市场风向变了、竞品一下有了新动作,咱们立马会跟。但对用户来说,买了个新款,结果过去一年看新闻,发现自己花了几千块多买的配置,后来成标配了,早知道再等等。反过来,那些冲首发的用户也不是傻子,搁着也会问:你比亚迪是不是缺乏点创新气?年年炒冷饭,这菜还能一直卖下去?
最耐人寻味的是,为什么比亚迪的26款好多车还没动静。元up、海豹06gt、元plus、宋L和宋plus,哪个是小众产品了?销量不是一骑绝尘也是能打能抗,这么大的市场怎么会舍得不更新,直接来个“改年份”?想想也挺有意思,这要是搁燃油车时代,厂家恨不得年年都要点新名词、新配置吸引眼球。如今新能源市场打得这么火热,是不是意味着比亚迪也开始玩“躺赢”?反正优势已在,动不动年内再上新料,倒是先用公关舆论抻一抻用户胃口。
咱们回到问题根本——为什么国产新能源厂牌,尤其是比亚迪,喜欢“牙膏战术”?我觉得根子上还是两个原因。第一,市场实在卷,厂家都怕自己一口气憋得太狠,手上好牌一光,下半年没新料容易被对家反超。按季度慢慢出、配置细水长流,既省开发成本,也能时不时刺激销量,还能留够弹性应对市场。这不是偷懒,而是一种“水磨功夫”。
第二个原因,其实和大家认知里的技术壁垒关系没那么大。比亚迪这几年资产爆炸增值,技术是越来越强,那为什么不翻个大招?因为新技术、新架构一上来,过度堆新容易自乱阵脚。智能座舱好评,动力架构行业领先,用户买单,现在有必要全盘颠覆?就像打麻将,抓了一手好牌,你想立马胡大三元,还是先扣着单吊?比亚迪这时候玩的是韧性,慢慢加料,看谁先憋不住。
当然了,这个“挤牙膏”,其实也是个两面性。对用户不是全无好处。你比如方程豹豹五,更新了个100公里续航版,这车油耗优化到8.43,能量密度提升到140,说是步步升级你也挑不出毛病。但回头想,你去年买的豹五,是不是一年下来就成“老款”了?价格倒没有大变,用户心里肯定有疙瘩。厂家是“升级用户体验”,用户看着是“多花冤枉钱”。今年不卷,明年还得卷,狼多肉少,拼的不是谁能一口气笑到最后,是谁能把牙膏越挤越稠。
再比如说,那些高端化动作。你看腾势N9和N8L,双拼色的车身,配智能内饰,再来个“无人机仓”,端出来好看是好看,可你仔细琢磨,这玩意一年后说不定又成老配置,到时候厂家还不是又要来波更狠的。用户要想真正买个能打的“高端款”,难道不是天天看新闻盯申报?比亚迪敢不敢玩点真的创新,甩其他品牌三条街?我反正觉得目前还没到那时候,他们也没到玩命全押宝的阶段。
讲真,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几乎已经是“每个季度都逼着你上新,主力车型得有升级”。今年的风口到明年就是标配,今天的新鲜感明年就是入门线。因此比亚迪的“申报陆续迟缓”,背后实际上是对用户心态与市场节奏的精准把控。靠着足够的品牌势能和技术储备,他们可以慢慢拖,一面满足销量周期,另一面拿新配置“点名”。用户抱怨无非也就是,一年升两代、自家车刚提到手就又迭代了。可这事说到底,还真没谁有招,大家都在等下一个“新能源爆点”,可爆点来之前,头部玩家就是资本运作下的一张张牌——就是看谁能“耗”住。
说到最后,其实作为消费者更希望看到真刀真枪的“技术升级”,比如一上来动力、智能、内饰全方位推倒重来、甩对手几条街的架势。可现实就是如此,比亚迪反倒把这事玩得最圆滑,“申报”成了保险手段,“选配”成了留余地的空间,等对面出棋招,比亚迪立马补刀,灵活得很。你要说这事是偷奸耍滑吗?其实也不是,而是一种“求稳本能”。
大家都想看到产品力的“质变”,奈何现在大家都是用“量变”替代“质变”。配置玩花,性能调优,价格策略一波波,留个盼头,让消费者备好钱包、费点心思看看下次还有什么新动作。明明有实力给你来一次“技术大跃进”,结合同类型产品也能玩得声势浩大,偏偏就是节奏控制得很稳,把市场玩成了自己的回合制游戏。消费者唯一能做的,可能就只有“再等等”的理性等待。可到底等不等得到那个真正引爆市场的“超级新车”?比亚迪这盆牙膏,到底什么时候能挤干净?或许谁也说不好,终归是市场、用户、厂家这三方的博弈。
有人或许还会问一句:有技术、有资源、有市场,为什么不可以一次给到最好、最具创新的车?我觉得真正懂中国汽车市场的厂家,大都明白一个道理——中国用户的购车逻辑,其实远比你想得要成熟又拧巴。大家一边喊要创新,一边又怕新技术不成熟吃螃蟹被坑。所以制造商就用“变着法儿的小步快跑”,给了个循序渐进的升级空间。实在不行,不在10月申报,干脆年底一波大迭代,反正步子拉大又收不回来,干脆慢慢熬,省心省力。
总之,这场申报与牙膏拉锯战,还会一直拖下去。到底该不该急着出新?每个公司都在算幸福账。对用户来说,别追风别急下单,等对的时间买对的产品,这也许是对这个市场最大的尊重。等哪天比亚迪真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大创新,那才是真正的好戏开场。现在嘛,慢慢看,牙膏一边挤一边想,不着急,不着急。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